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唐诗有别,宋诗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主要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指出了“思”、“思理”为宋诗的主要特点。由于时代精神的变迁和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宋代诗人不再像唐代诗人那样洋溢着民族自豪感,而是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人情物理,作诗力求精妙;宋诗之美在于富有哲理,辞工意新。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及《春日》便是体现宋诗“理”之美感和特征的佳作。现看《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唐诗,是意境美、音韵美与形式美和谐统一的艺术。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唐诗的英译,其困境早已是翻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依然不乏唐诗英译的上乘之作。本文精选出自翻译大师手笔的唐诗译作,加以分析,联系翻译实践,从多个角度阐述唐诗英译对音韵美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艺术朦胧美是人所共知的。“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类诗词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流传久远,具有超时空的艺术魅力。这种美成为美育的重要因素。 一、语言教学艺术的朦胧美 汉语的音调有独特的美感。《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均可唱,语文教学通过言语的美促进了听觉生理心理机制的发展。谴词造句的含蓄美,也产生着特殊的效果。语言是人类为表现自我而创造的符号,汉字作为表意文宁,“意”是表不尽的,语言的有  相似文献   

4.
"空白"是一种"无言之美",它是因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省掉或虚写一部分内容而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文以李白诗歌为例,从"空白"的类型以及它所带来的美感两个方面,略探该艺术在唐诗中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5.
木刻艺术是木板上的雕刻艺术,客家石窗是石材上的雕刻艺术,在有刀力美、材质美、印痕美和形式美感的木刻艺术中寻觅客家石窗的艺术语言,再现客家古窗的凝固之美、传播客家石窗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钟锦的《词学抉微》把词体美感特质作为词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以康德哲学作为基准,融会其他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关于美感研究的基础,认为“士大夫们在小词中迷恋的并不是言志载道不予许诺的色情魅力,而是言志载道不能给予的作为完全自由愉悦的超越性美感”。他以先验研究作为基础,尝试从关感的基本心灵机能出发对词体美感特质进行剖析,认为词体表现的是超越性的美感,在词中则具体表现为艺术关、自然美和德善之美,其中德善之美是《词学抉微》在词学上最重要的创获。作者不仅区分了“益善之美”和“德善之美”,在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善之美”,并且重新解读了“诗言志”的内涵,认为词上接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阐释由《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学思想引发的思考:残缺是一种美,但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残缺美是有前提的:1.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2.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3.残缺美不能伤整体。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  相似文献   

8.
《悬诗》~((1))代表了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文学的最高成就,乌姆鲁勒·盖斯则代表了《悬诗》的最高成就。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能在众《悬诗》中成为最优秀者,与其中的诗性美感是密不可分的。乌姆鲁勒·盖斯《悬诗》中的诗性美感体现为音乐美、比喻美和意象美,其中音乐美是通过韵律之美、语言结构之美体现的,比喻美是指诗中有大量陌生化的新奇比喻方式,意象美则是通过物我两化的描写展现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释由《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学思想引发的思考残缺是一种美,但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残缺美是有前提的1.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2.具有一种共同认知的美感;3.残缺美不能伤整体.残缺的美不是表现在外在形体上,亦即不在残缺本身,而在残缺形成的无限艺术空间,即空白上.  相似文献   

10.
唐诗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已往各代,仅《全唐诗》收录的作者就有2300多人,诗4890多首。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收诗1800多首,不少作者也不见于《全唐诗》。从这50000多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诗歌题材的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唐诗还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艺术”(夸美纽斯),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结晶。艺术具有美感,艺术的板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语文板书。所以,一直来语文教师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富有美感的板书。一、板书为何讲究“美”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为什么追求板书的美?首先是《大纲》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普遍存在求知、求实、求乐、求美的心理。积极引导学生领会美、鉴赏美、评价美、享受美,这是当代语…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卞之琳《断章》的解释多种多样,这些解释有相成之美,无相克之弊,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值得称道的艺术空间。从“当代”角度切入,《断章》可谓和谐社会的艺术写照: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人与自身,和善为上。  相似文献   

13.
初唐诗:唐诗精神的跃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唐诗中跃动的新精神,是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富于同情心、正义心的人性人道精神和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美的艺术精神。这是形成富有风骨、美感和人性的唐诗风貌的源泉,是唐诗发展的命脉。  相似文献   

14.
一篇散文就是一个艺术世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就是一个和谐的美感空间。从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文本解读的美感现实三方面解读《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15.
宋词继承唐诗发展而来,唐代艺术门类的融通之美延续到宋代。宋词中融入了音乐、舞蹈以及绘画艺术的美感,秦观词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诗歌的画境艺术为宋词的画境营造奠定了基础,同时宋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也促使了宋词画境艺术的出现。秦观的作品多用清淡的文字描绘意境深远的画面,不拘于词的长短,情景契合的程度比较高,笔触细腻,读来有一种清新淡雅之感。  相似文献   

16.
宋词继承唐诗发展而来,唐代艺术门类的融通之美延续到宋代。宋词中融入了音乐、舞蹈以及绘画艺术的美感,秦观词可以算是其中的代表。诗歌的画境艺术为宋词的画境营造奠定了基础,同时宋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也促使了宋词画境艺术的出现。秦观的作品多用清淡的文字描绘意境深远的画面,不拘于词的长短,情景契合的程度比较高,笔触细腻,读来有一种清新淡雅之感。  相似文献   

17.
基于描述翻译研究理论,自建《唐诗三百首》原文及对应两个英译文的小型平行语料库,通过相关语料库软件的分析处理以及SPSS统计软件,结果显示: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量和用词总数上有明显差别,但是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难易程度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唐诗三百首》两个英译本在词汇量和译文长度方面非常相似,但是相比之下,许渊冲编译的《唐诗三百首新译》难度更大,目标群体更集中;宾纳、江亢虎的合译本《群玉山头》可读性更强,适应的目标群体更广泛。《群玉山头》从目标文本读者的接受出发,采用自由诗形式,多归化译法,译文详尽,句长参差,富于变化,对于原文中的意象,尽量保留或移植;《唐诗三百首新译》恪守"意美"、"音美"、"形美"之"三美"原则,采用"以韵译韵"的方法,译文简洁,句长相对统一、工整。  相似文献   

18.
高尔泰的美学是以“美感”为核心的美学,而《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是他集中论述美感(美)的论文.从“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到“美是-种价值评价”,以及用“美感”论阐释艺术与诗的主要观点,再到强调“美感具有绝对性”构成了他相对完整的美感理论.这些观点不仅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独树-帜,更在后来的不断修正中成为高尔泰美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三百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众多诗者的喜爱,在数个英译本中,许渊冲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在音韵美方面独树一帜,广受赞誉,堪称中译英诗之典范。  相似文献   

20.
闽南地区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古窑址分布区域,在福建古陶瓷生产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闽南陶瓷均属民窑生产,民窑瓷器是民间名师巧匠的自由创作,来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论文以闽南瓷绘艺术的作品鉴赏为切入点,从造型之美、胎饰之美、釉色之美、彩绘之美和随性之美五个方面着手,详细论述了闽南瓷绘艺术的美感认知,因此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审美研究是颇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