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不韦新论     
吕不韦以商人的投机心理涉入秦国政治,帮助子楚取得了秦国王位,并辅助秦国两代国王治理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吕不韦为秦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却遭杀身之祸,并被历代史家所贬低。尽管他在个人生活上存在污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2.
孙乾博 《天中学刊》2012,27(5):86-89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体相当,但在政治改革、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赵国的民族融合水平不如秦国。赵国最终被秦国所灭,这其中固然有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但民族融合的好与差、快与慢,也是事关两国发展命运和盛衰的关键。秦国关于民族问题的立法,大多为后世王朝所继承或借鉴,开创了我国古代民族问题立法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外籍人才在秦国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泰国不问国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因,从秦国内部来看,迫近西戎的社会环境、尚武的传统、愚昧敦厚的民族性格和好战的习性,使秦人形成了重武轻文的传统,导致秦国文人、知识分子缺乏.从外部来看,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和自由流动为秦国重用外籍人才提供了人才基础.秦国有为君主为实现霸业,实行招贤纳士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也为秦国吸纳了大批外籍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这些人在为秦国的强大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为自己博得了功名和荣华富贵,实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客卿是秦国从弱到强的一支重要力量。从百里奚到李斯,大批三晋和楚国士人西入秦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春秋战国时代背景以及秦国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也有士人阶层自身的原因。这些客卿主要信奉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法家两派,他们在服务秦国政治的过程中,既改变了秦国的选官制度,也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同时在客观上还加剧了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5.
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的用问思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李斯的建议下,间谍战成为秦国对敌国作战不可或缺的手段.其中较为成功的著名的例子就有;对廉颇、李牧、齐王建的用间.间谍战减小了秦军的阻力,减小了秦国的损失,极大的促进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而李斯间谍战的成功除了秦王的支持和李斯等人的才干外,各诸侯国本身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抱薪救     
《辅导员》2010,(17):16-16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没有办法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十分猛烈,于是多数大臣都劝魏王割地求和。  相似文献   

7.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秦国斩首考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清代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8万人,认为"史所缺略不书者尚不知凡几,  相似文献   

9.
争霸称雄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西部开发极具典型意义。秦国之所以成功地开发西部,并最终统一中国,客卿制度的实施,无疑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被认为是军事奇才。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闭门不战,秦国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11.
直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尤以秦国为最。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则可以看出:秦国人殉风气之所以最盛,是因为秦人和殷人的族源相同,都来自东方,继承了东夷的人殉习俗;同时也与秦国奴隶制的后起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秦伯是聪明人,他听懂了烛之武的意思,所以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之后显得非常高兴。秦伯绝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高兴,而是因为已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而且郑国降秦不降晋,那更是符合秦国的利益,秦国是这场争斗中最大的胜利者,秦伯能不高兴吗?降秦不降晋也是郑国损失最小的最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谭曲波 《教师》2010,(16):124-124
变法前的秦国历经了连年的战乱,贫穷破败,民不聊生,而其他列国却虎视眈眈,意图吞并这个岌岌可危的国家。这时商鞅开始在秦国实行变法并最终变法成功,使秦国走向富强,为秦国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与墨学在先秦并称为显学,而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墨学逐渐沉寂下来,以至几乎成为绝学。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墨家思想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借鉴墨家学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它出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及政治发展的要求。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节用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在全国有多个版本,其中对于秦灭六国的顺序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很不统一。其中,岳麓版的灭国标准不是很清楚,不太可取。人教版是以六国国君被俘或者投降秦国作为灭国的标准,人民版是以六国的国都被攻陷作为灭国的标准,而杨宽《战国史》则是以六国的残余势力被全部剿灭作为灭国的标准。这三种观点虽然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但笔者认为还是以六国的残余势力全部被秦国剿灭,也就是杨宽先生的说法最为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政变的发生是非常频繁的,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政变的例子。一般认为,政变的发生都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而引起的。除了少数的政变,使得政局得以稳定,社会得以发展以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政变都给社会的发展、政局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在秦国500多年的历史中,却没有发生过几次政变,即使发生了,其规模也非常有限,对秦国的影响也不大。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究其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秦国"尚武"的文化传统所决定。通过对秦国政变的研究,来探讨秦的"尚武"传统。  相似文献   

17.
墨子节用经济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与墨学在先秦并称为显学,而在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墨学逐渐沉寂下来,以至几乎成为绝学.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墨家思想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借鉴墨家学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它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及政治发展的要求.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节用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柯玉升 《家教世界》2014,(10):44-44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 果不其然,大难临头之时,年近七旬的烛之武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之武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245年,赵国的军队屡屡被秦国的军队击败,眼看着赵国就要被秦国消灭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王想到,现在能退敌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原来被排挤走的老将廉颇出任统帅。但他又不知道廉颇的身体状况能否担当此重任,于是派了一个使臣前去考核。一心想为国家效力的廉颇见到了赵王派来的使臣,非常高兴。他要当着使臣的面展示自己的体力。他一顿饭吃下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一派威风凛凛的气势。使臣走后,廉颇就做好了出征的准备。谁知,前来考核的使受早已被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买通了,  相似文献   

20.
先秦女霸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乱,最后还是由秦国统一了天下。但是秦国为什么能够从战国七雄势均力敌的局面一跃而成为一统天下的秦帝国,这中间最关键的人是谁?有人说,是变法的商鞅;也有人说,是秦始皇。但是,商鞅变法之后,也只能把秦国带上战国七雄的位置,而秦始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