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词典     
三味书屋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究竟是哪"三味"呢?古人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北宋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意思是:读《诗经》,好像享受清纯爽  相似文献   

2.
<正>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三种味道:"儿童味""语文味""家常味"。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这"三味"呢?现结合南通市通州区教研室瞿德泉主任执教的《揠苗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语文课异彩纷呈,但缺乏实效性。归根究底,现如今的语文课缺乏"语文味"。那如何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呢?简单的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扫、清、搬,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把语文课堂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大凡书店、书斋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少年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究竟是哪“三味”呢?又是什么意思呢?“三味”指的是书三味,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源出唐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句子:说起暑假的实践活动,个中三味,请听我慢慢道来。这个句子中的"三味"一词用错了,应该是"三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弄明白"三味"与"三昧"的基本意思,再加上这两个词词形上太相似,便将"三  相似文献   

6.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像一顿美餐,让人感觉有滋有味,食欲大开.物理课欲"开"学生的"胃口",就一定得讲究它的"味".那么,物理课应有哪些"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有以下"三味".  相似文献   

7.
在听语文课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议:"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呢?什么才是语文味呢?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学科命名的缘由时就是这样说的。提倡语文味,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是浮躁功利后  相似文献   

8.
写作三味     
<正>"三味"这个词,来自鲁迅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则认为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9.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念好"读""品"写"这三字诀,留原汁存本色,还课堂浓浓语文味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些精彩的语文课堂,撷取几个片段共同体察品悟.  相似文献   

10.
钱敏 《中国教师》2009,(Z1):550-550
<正>1960年,胡适应邀去台南成功大学为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讲演中,开出了"三味药":一是"问题丹",二是"兴趣散",三是"信心汤",胡适这三味药,与其说是"防身药方",倒不如说是"成功药方"更为妥当,这三味药,虽然单独看都很平常,没有新意,但把这三味药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南通市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出的"三味课堂",指的是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课堂。"三味"标志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核质坐标,体现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三味课堂体现了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整  相似文献   

12.
<正>在每次听课或评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谈的是有没有学科味。比如语文老师上的语文课要有人文味,数学老师上的数学要有数学味等等,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上的科学课有没有科学味呢?又怎样才能让其更有科学味呢?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小学科学课更有科学味,必须精心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科学课中务必要关注实验的探究过程有句话叫"过程即经历,经历即财富"。我们常说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  相似文献   

13.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语文味",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关注的一个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课应该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另一个特级教师王爱华,则将"三味课堂"作为研究的课题: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份为"派往明天的教师"精心配制的"营养丰富""五味俱全"的精神食粮。"五味子"是该书的灵魂。一是"教育哲学"味,力求体现教育哲学的"高屋建瓴、微言大义"之味;二是"教育文化"味,力求体现教育文化的"深深厚重、反思批判"之味;三是"教育散文"味,力求体现教育散文的"文辞隽永、情真意切"之味;四是"教育故事"味,力求体现教育故事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味;五是"教育案例"味,力求体现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而语文的兴味来自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它营于教师之手,发之学生之心,可变成语文课堂美丽的歌谣。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本文从"语文味"、"儿童味"、"个人味"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王爱华提出,小学语文常态课堂应具有"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三位一体、三"味"共生,是对前阶段"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堂的彻底反思,是以所有儿童的名义向语文课堂要效率的响亮呼唤。"语文味":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直指语文学科本色,解决  相似文献   

19.
说明文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说明方法多样、语言平实,这一类型的文章,很多老师认为难以设计出有"语文味"的教学方案。其实,这样的认识有些偏颇,说明文教学也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才能使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在此,我以《蒲公英妈妈有办法》教学为例,试作说明。一、教学过程1.导入:蒲公英妈妈会为她的娃娃准备什么礼物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蒲公英妈妈为她的娃娃准  相似文献   

20.
有语文味的课让人如饮甘醇、久而弥笃。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文体的一亩三分地。”我理解的就是要守住其中的三味:读味、口味、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