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个同学抱着《现代汉语词典》去找老师:“老师,到底是‘倒霉’还是‘倒楣’呀?词典里说‘倒霉’的意思是‘遇事不利,遭遇不好,也作倒楣。’可我们现在好像都是写成‘倒霉’呀。”  相似文献   

2.
"倒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遇事不利,遭遇不好,也作"倒楣"。据考证,"倒楣"一词,本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意思是指事情不顺利或运气不好。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因此,科场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仍然无法遏止愈演愈烈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场中胜出,是极为不易的事。为了求个吉利,在科举考试之前,  相似文献   

3.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用,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惟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虽然明朝有相对完善的监考制度,但照样无法阻止甚嚣尘上的作弊之风。一般的读书人要想在科考中有所斩获就显得非常不易。为了求  相似文献   

4.
"倒霉"一词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可仔细一想,总有点不对头,"霉"怎么"倒"呢?其实,"霉"是无法倒的,倒的只可能是"楣"。之所以出现这样错误的用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知道"倒楣"一词的来历。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倒楣"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后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沿袭并完善  相似文献   

5.
失忆的惊喜     
<正>大作家卜先生家里的电话响了。是一位经常合作的出版社编辑。"卜老师,新书写好了吗?"啊,快了快了。"卜先生说。"上次问您也说‘快了快了',到底是多快呀?"很快很快啦。"卜先生说,"你不要催,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匆匆忙忙写出来的书不好看,读者该不高兴啦。"编辑觉得有道理,只好把电话挂了。  相似文献   

6.
所谓"惯用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现把一些常  相似文献   

7.
刘沛 《小学生导读》2014,(11):16-17
正天上繁星点点,地上彩灯闪闪。花田小学的夏日纳凉晚会拉开了序幕。主持人乖乖猫闪亮登场:"今晚的主题是猜字谜,猜中了有奖品哦。""人有它大,天无它大。打一字。""这是什么字呀?"屁屁猴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字谜的答案是‘一'字,‘人'字有了‘一',成了‘大'字,而‘天'没有了‘一',就成‘大'字了。"乖乖猫一说完,大家都恍然大悟。"上不在上,下不在下。打一个字。"主持人刚说了谜面,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祝福>多次描写"祝福"并以"祝福"为题.在探讨其深刻含义问题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认为,"文章以‘祝福'起,‘祝福'终,中间多次写到‘祝福'".很多教辅用书,包括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编写的,也都众口一词:"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  相似文献   

9.
<正>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中说"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本文拟就"岁"为何要"压",要"守",作一考释。一、"压岁钱"的名称和写法"压岁"通常写作"压岁"。但也有写作"押岁"的,据《汉语词典》(原名《国语辞典》):"旧俗除夕以糖果财物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外婆是一个标准的模范老太太,每天除了做家务、锻炼身体,就是在家看电视,有时也上网,上网不过是看看广场舞的视频或者看电视剧。但是最近,我发现外婆变了,变得神秘,也变得哕嗦了,当然,这主要是针对我们家人,比如,大姨、大舅、小舅来电话,临到要说再见了,外婆总是不忘加上一句"记住,要‘微'我呀!"搞得外婆的儿女们一愣一愣的,这老太太,"微"什么"微"呀?哈哈,外婆会"微"了,这都是大表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和我校一位年轻老师谈心时,我说:"作为普通教师,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世俗的名利——‘优秀’呀,‘先进’呀,‘学科带头人’呀,‘特级教师’呀,一点都不可耻,相反,这让我们都感到自豪,因为这本身也是我们价值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哪怕这些‘优秀’你都没有,也不要紧:我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啊!这也就够了。"  相似文献   

12.
守巢·放飞     
"老师,歌里唱的是‘放飞的是我们,守巢的总是你'.可是这同,你把我们丢下,把自己放飞了呀!"学生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张老师的心里,他怎么也忘不掉那一幕.  相似文献   

13.
<正>早春二月,半半猪和胖胖娃来到公园的大树前,小鸟正在叽喳(ji zha)叽喳地叫嚷着。"小鸟在说话,"胖胖娃望着小鸟说,"它好像在说‘早晨好'!"  相似文献   

14.
"忍"的诠释     
我算是白活到今天,都长这么大了,还不明白什么叫"忍".作为学生的我,只好请教老师. 语文老师说:"对于聪明人来说,‘忍'可能是‘忍辱负重'.而对于一个胆怯的人,则是‘忍气吞声';到了一定限度,他会‘忍无可忍'."  相似文献   

15.
蔡澜 《家教世界》2014,(11):48-48
现在人们望文生义,把“倒楣”写成“倒霉”或“倒眉”。其实在我国古代,考试落第才叫“倒楣”。 先看看这个“楣”字。《说文解字》曰:“楣,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礼记》也说,“主人阼阶上当楣”。“公当楣北乡皆是也”。明·袁宏道《十景园小集》:“苍藤蔽檐楣,楚楚干云势。”可见,一直到我国明代,屋边联还叫做“楣”。而“倒楣”一词正是源于明代。  相似文献   

16.
蔡美云 《现代语文》2005,(4):127-128
"蔡芸芝老师"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我的老师>中的主人公,在作者笔下她是一位既热爱学生又懂得教育教学艺术真谛的"最使我难忘"的好老师,"我很‘依恋'她".课文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山西省教研室武振江老师指出:"对于学生的答问,不分是非,漠然置之,或者不实事求是地进行鼓励,‘真好!'‘真棒!'‘好极了!'不绝于口.学生听多了.觉得淡而无味."可见,"高帽子"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给学生戴的.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农民来说,春雨是大地的福音。可是,即使是春雨,也得就着时间、地点下才贵如油呀!这不,春雨在我们的教室里就下起来了,请关注108班‘倒霉’的一天。  相似文献   

19.
念啥     
小强刚读一年级,上语文课阅读课文时.遇"啥".不认识了.就去问正在批作业的老"这个字念啥?"老师看了一眼说:"念'啥'。"小强又问:"是呀,它念啥呀?"教师又重复一返;"念'啥'。"小强还是没变过弯来,于是又问道:"老师,我问的就是它念啥?"老师有些不耐烦了  相似文献   

20.
"丨"是什么     
上课铃刚响,老师就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竖,问:"这是什么?"啊?大家全愣住了,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最后还是曾怡新打破了沉闷:"这不是‘丨'吗?一年级小朋友也知道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