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摆脱了羁绊,轻松前行,各个级别、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如雨后春笋。本人亲历了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感受到语文教学有了许多新元素。但心头也飘来一丝阴云,不少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这些现象脱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得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一、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味缺失现象列举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推行,为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平时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这节课又没讲完!”听公开课,也常见到有些老师为某个环节“耽误”了时间,没法顺利推进下一个环节而直冒冷汗。这节课没讲完,下节课可以接着讲:公开课没能完成全部教学内容,那么已经完成的那一部分效果如何呢?如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又何必非要追求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4.
“自助”按字面理解,应该是自己帮助自己。然而语文课堂里的自助,无疑有着更深的意蕴:学生应该是“我的课堂我做主”。包括自主性、主动性、个体差异的自我满足,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口语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学生的生活接触面更广了,谈论的话题涉及的面也宽了,家长也越来越注重和孩子交流。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催化剂。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口语交际训练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训练。本文,笔者试图通过一些教学片断,努力寻找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引发大家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6.
眼下,"生成"二字已经成了教学的时尚,如果谁不知道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谁就落伍了。是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与活跃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  相似文献   

7.
听语文课最没劲儿这是一部分学生的反映。之所以有这种反映,尽管不能单方面地去责怪教师,但与教师讲课的乏味密切相连。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兴味盎然,令学生听起来有劲呢?笔者认为:返璞归真,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学。语文课堂上,把课上真,上实,上  相似文献   

8.
安静,并非指传统课堂中因教师的教学指令脱离实际,而使学生无从应对,课堂气氛处于尴尬的"冷场";而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留出一个或多个短小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状态。"静"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核心对话"的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深刻,有利于语文本体学习任务的回归。给学生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总担心有些情节学  相似文献   

9.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10.
听语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常听到一些称得上是“完美”的课:讲完最后一句话恰好下课铃响起,分秒不差;课堂结构一环紧扣一环.课堂提问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丝毫的“冷场”;板书设计巧妙无双,绝无一个多余的字。赞叹之余,不禁疑虑渐生:这么“完美”的课能算是优质课、示范课吗?且不说这些语课是否带有演戏的味道,我们只从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去衡量那些语课.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完美”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教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实事求是地说,语文课堂教学比其他学科更难操作,更讲究教学的艺术;又因为是用母语进行教学,故大凡有一点汉语知识的人也都能听懂一二。或许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处于学科教学的风口浪尖,备受非议和指责。当然,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也并不见得就一定是什么坏事,相反,可以促使我们去反思、去改进语文教学。就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在评论语文课堂教学时说的一句话:"什么课都  相似文献   

12.
孙爱景 《辅导员》2013,(15):49-50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化落实语文实践这一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把语文上成扎扎实实的读书训练课,就得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因为语文姓语。结合实践,现笔者谈谈如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听觉和视觉的享受;情景的再现表演,给学生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轻松了许多,也热闹了许多……然而,当我们平静下来,反思课堂教学时,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因为我们发现,当孩子走出课堂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并没有给学生的成长奠基些什么,并没有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些什么。热闹和浮华的背后是船过水无痕。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还应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感悟,在宁静中求得致远。  相似文献   

14.
孙爱景 《辅导员》2013,(10):49-50
<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化落实语文实践这一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把语文上成扎扎实实的读书训练课,就得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因为语文姓语。结合实践,现笔者谈谈如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增强语文修养、提升专业水平的需要,更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更多地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新途径,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解读的新问题,以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葛余刚 《成才之路》2012,(13):95-95
正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很好地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内在的人文价值,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着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一、有效对话——彰显"工""人"的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表演与对话的情境。教师通过情境的模拟,  相似文献   

17.
宋德兰 《湖北教育》2006,(10):17-19
近段时间,县、市多次举办语文教学观摩和赛课活动,我有幸旁听了许多课。在为教师们的课改热情和课堂上出现的可喜局面而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也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偏差、疑惑,特别是公开课的作秀、矫情而深感忧虑。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情境,或者说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情趣。语文课堂上语文味的产生,关键在于语言、文字、文章的诵读品味,以及借助语言文字而进行的交流讨论。没有准确的语言体味作为载体,情感的抒发往往成为呓语,道义的阐释常常难以完成。语文味就是在语言学习的情境中,师生紧贴文本的地面,穿过字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语文教学,考虑共性过多,重视个性不够,统一的目标、同一的学法、划一的评价。像一道道紧箍咒,磨光了学生个性的棱角。湮没了学生灵性的光亮。“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活力。文本解读拓展中学生思维的放飞,文本解读超越中学生个性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多元理念投射在语文课堂的一抹阳光。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对“多元解读”理解的偏颇,不少教师在实践中陷入误区:偏离目标,一味拓展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作家郑义在《回忆我们的语文课》中说道:“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是阅读和写作,并非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最好是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这里的“手段‘模糊’一些。目的‘清晰’一些”,实际上就是指不要刻意追求教学方法。因为,语文教师一旦将教学的注意力聚集在这“法”那“法”上,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忽视学生学的教学方法,只能是将学生往教师的教学“套路”里生拉硬拽。实际上这种做法正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固然是教学的对象,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