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如何看待校长的“推门听课”?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同者认为“推门听课”好,能在原生态下了解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反对者认为,“推门听课”会分散师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师的正常发挥。孰是孰非?笔者以为,首先,应该明确推门听课的目的是什么。其根本目的不外乎把握现状,指导实践,研究教法,提高效率。基于此,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校长通过听课“了解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原本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2.
习惯上,以前很多学校领导主张“推门听课”.认为推门听课这种常态课,可以直击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素养。其实,只要透过推门听课能有效督促甚至震慑教师重视每一节课这种表象来看,我们会意外地发现.推门听课的核心基本上是为了学校管理.出发点足管理.归宿点也是管理,而并非教师的专业发爬。  相似文献   

3.
习惯上,以前很多学校领导主张“推门听课”.认为推门听课这种常态课,可以直击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素养。其实,只要透过推门听课能有效督促甚至震慑教师重视每一节课这种表象来看,我们会意外地发现.推门听课的核心基本上是为了学校管理.出发点足管理.归宿点也是管理,而并非教师的专业发爬。  相似文献   

4.
时下校长推门听课制度正在不少学校流行,但这种管理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迄今为止在教育界依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说推门听课是“法宝”,能使教师化压力为动力,促进了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有人说推门听课是“利刃”,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失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教学使命感的内源生发。  相似文献   

5.
时下,许多学校的领导最热衷的一种听课方式是“推门听课”,想以此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真实状况,把它作为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法宝。这种方法到底好不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推门听课也并不是在所有学校都可以推广的。推门听课要因校、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   

6.
“推门听课”不可取。校长“推门听课”是对教师最大的不信任。“推门听课”的弊端是让教师没有安全感,有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我认为完全能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来观察课堂,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课堂观察的方法多着呢!  相似文献   

7.
吴非 《陕西教育》2014,(4):39-39
在很多场合听说“推门听课”,言者都比较自得,认为这个“推门听课”代表严格管理,敢于监督,代表教学经得起检查,没有弄虚作假。但是,对这个“推门听课”,30年前,我尚能接受,现在则越来越感到捐忧。我们总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权益第一”,“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也强调“尊师重教”。  相似文献   

8.
在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大都实行一种叫“推门听课”的制度,即:事先不通知,在上课前的几分种,学校领导突然推开教室的门,听、评某位教师的课,根据教师的教态、语言、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能力、师生的交流情况、教学效果等几方面打出分数,记入教师的综合评估成绩中。学校领导把“推门听课”看做是一件法宝,用来监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笔者认为,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弊端更大,得不偿失。一、与“人本”的精神相悖“推门听课”制度是与“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管理…  相似文献   

9.
子瑜 《教育文汇》2011,(6):21-21
“推门听课”似乎表现出学校管理者的一种特权意识。他们借管理之名,任意进入他人的教学现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心理产生威胁,往往令人反感和不快。然而,“推门听课”又确实是管理者了解课堂教学真实状况的一种形式,对提高教师备课、上课效率等均有积极意义。难道二者之间真的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笔者试为“推门听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郑圣柱 《教育文汇》2014,(12):31-31
我当校长以来,一直坚持“推门听课”。前些年,一些老师认为校长“推门听课”是对教师教学不信任,有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一段时间下来,大家看到我听得执着——你找出各种理由不让听,我不急不躁,下一节再听,或隔几天再听;听得认真——除了不回答提问,笔记口读像小学生一样;评之有道——对优秀教师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给予肯定并在校内推广;  相似文献   

11.
“推门课”较之那些精心“包装”的优质课、汇报课、展示课、探究课等更能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水平以及教学效果,更能让领导或其他老师发现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帮助授课教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既然“推门课”是最直接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是教师自我成长最有效的途径,那它为何不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呢?我看原因还是出在校长(领导)身上:  相似文献   

12.
对于“推门听课”,无外乎两种声音:一是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应该大力提倡;二是认为这一听课方式缺乏民主,会使教师和学校领导之间关系紧张,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推门听课”应该缓行,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就会伤了学校也伤了教师,把领导和老师隔膜起来。“推门”反映出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的不信任,强制进入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对教师工作的不尊重。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符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案,以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引导、帮助学生成长。它需要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执著的教育追求及教育智慧,不是管理者“推门”听一两次课,说上甲、乙、丙、丁几点建议所能指导的。  相似文献   

14.
习惯上,以前很多学校领导主张"推门听课",认为推门听课这种常态课,可以直击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素养。其实,只要透过推门听课能有效督促甚至震慑教师重视  相似文献   

15.
“推门课”顾名思义,就是学校领导、教研员和其它人员事先不打招呼而进入教室听课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简单地看,这种不先打招呼的听课方式确有不“人性”的地方,以至受到一部分教师的强烈反对,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来看“推门课”,也许会“推”出另外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事先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觉得“推门听课”不好。 其一,“推门听课”是对上课教师的不尊重,忽视任课教师作为该堂课主导者的角色,会给任课教师带来负面的情绪影响。  相似文献   

17.
也许是有感于公开课和示范课常常存在的“假大空”,“推门课”(也称“推门听课”)目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校领导和教研员的青睐。不少学校把”推门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写进了学校工作的常规。还有一些学校规定教师必须积极配合“推门课”,不得以“复习课”、“练习课”搪塞。但是,“推门课”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关于它是否侵犯了教师应有的权利,关于它是否能真正了解、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关于它是否”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期“争鸣”刊发两位基层教研员关于“推门课”意见截然相反的文章,并摘选了一些教师、校长的相关意见,我们还特别邀请上海市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对“推门课”做了深入点评。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我在担任一所民办高中校长时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学校行政领导每人每周都要听两节“推门课”,我总是带头执行。一时间,老师都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在“推门听课”活动中,发现了一批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既调动了这些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又让其他老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门听课”,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个别班的班风不正,我们立即要求班主任进行整改;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广大有识之士对听课易采取的方式争论不休。有人支持“推门”听课,有人支持“敲门”听课(推门听课即听课之前通知讲课教师,敲门即不通知)。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听课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推门”还是“敲门”这种形式,而在于听课的理念上,只要理念正确,“推门”“敲门”都无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点已经被我们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  相似文献   

20.
“推门听课”就是学校管理者不提前通知授课者,更无须经其允许,所随机随时进入“正在进行时”的课堂去听课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长久以来,这种方式和手段一直作为改进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推进器”在许多学校广为“流行”。一些学校、一些管础者还自诩这一招可以观察真实、鲜活的“原生态”课堂面貌,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测量教师日常工作的努力程度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