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曾有一著名学者如是说,学习如登山。登山的路径选择,一般有三种。第一种,山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路多的是,自己选择一条上去即成。其乐趣既在于"无限风光在险峰",又有许许多多个体化的体验和过程性的享受。第二种,是选最好走的路,大家一窝蜂地挤在"预设"的水泥石板路上,这样登山,尚有过程,但个体化的体验少了。第三种,是省事省时省力,坐缆车"呼啦啦"直奔主要景点而去。这样"登山",不仅没有个体化的体验,连过程性也被省略了。其实,学校管理也如同登山一样,结果是重要的,过程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登山的启示     
学习如登山。怎样学习,不如从登山的路径选择说起。登山的路径选择,一般有三种。第种,山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多的是,自己选择一条上去即成。其乐趣不仅仅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而是途中常常“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是许许多多个体化  相似文献   

3.
张征 《教书育人》2014,(2):45-45
曾有幸拜读杨九俊老师的一篇文章《登山的启示》,文中有一段:学习如登山,登山的路径选择有三种,即代表三种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第一,山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自己选择一条上去即成,此路有着个体化的体验,过程性的享受,强调了选择性、自主性、个体化的学习;第二,选大家挤的水泥路,虽有过程,但体验很少,强调整齐划一齐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三,直接坐缆车乘索道,既无体验,也无过程,连思想也被缆车内的“请勿”、“切勿”的忠告语所禁锢了,强调了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山顶”是要去的,但如何让学生去“山顶”?要让学生自在地、自主地体验“登山”的过程,虽然山路上“荆棘丛生”、“险象环生”,但这样方能激起学生“登山”的乐趣,方能促进学生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小熊和小猴骑自行车登山比赛。开始上山的路是缓坡,小熊有劲儿,骑在前头。后来上山的路越来越陡,小熊很累,真想推车子往上走,可是这样做就犯规了。没办法,只好使劲往上骑。过了一会儿,小猴赶上来了。只见小猴一会儿从道西斜着骑到道东,一会儿又从道东斜着骑到道西。小熊看见小猴这样骑车登山觉得奇怪,就冲着小猴喊:“小猴,你这样骑车要多走不少路的!真傻。”  相似文献   

5.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抓住“雨”的特点,随着立足点的变化不断地变换观察对象的写景方法;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勇于进取的情怀。二、学习指要 (一)本文在描写雨中泰山的景色和登山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叠音词:有AA式,如“嶙嶙”;ABB式,如“灰蒙蒙”;有AABB式,如“淅淅沥沥”;此外还有ABAB式,如“凉快凉快”,也有ABAC式,如“飘来飘去”。其中,前三种是大量的。请按下面的要求填写本文中的叠音词。  相似文献   

6.
放飞信鸽     
眼看着“九九”重阳节又临近了,学生们的情绪也日渐高涨起来。每年的“重阳节”,我都要带领学生们登上一个制高点,一年选择一个新的高度。目的是借登山的活动告诫学生:“学习如登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可今年正值学...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名乘客上了出租车,并告诉了司机自己要去的目的地。然而,出租车司机却问:“先生,您是选择走最短的路,还是选择走最快的路?”乘客不解,问题:“最短的路,不就是最快的路吗?”司机解释道:“当然不是。现在是车流高峰,最短的路交通正拥挤,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我们摒弃了“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并理智地加注了“价值引领”。那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到底该引领什么呢?一、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体现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教师牵着走,也不是教师预设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自由、主动地走,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留足思维的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给出大小不同的几个长方形(其中有两三个…  相似文献   

9.
好课像登山     
我认为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1.登什么山…  相似文献   

10.
佐藤学教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登山型"的教学主张。在登山过程中,虽然目标是山峰,但登山的路径可以是多元的。教学的价值在于让学习者以自己的方法、速度"登山"并激发"登山"所带来的体验与乐趣,实现在体验中启迪思考、在对话实践中走向自我完善。这无疑与思想品德教学方向是吻合的。何锋同志受"登山型"教学思想的启发和指导,大胆创意、奇思妙想,通过远景、起步、近观、鸟瞰四个教学环节,搭设学生情感体验和素养提升的平台,享受"登山"学习所带来的情感满足和智慧生成的喜悦,无意中也带领读者领略了一番教学的至境奇观。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 ,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 ,了解社会 ,体验人生 ,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 ,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原则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 ,已经有不少教师作了努力和探索。笔者认为 ,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三个原则 ,这就是“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初三毕业后的那个暑假 ,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去一个叫成的朋友家去玩 ,那是一个离县城极远、名为登山的小村子。由于从小在县城里长大 ,没走过什么路 ,尤其是山路 ,所以 ,在爬过了几座山后 ,我逐渐有些支持不住了 ,可成却说 :“登山村位于这里所有山峦的最高处呢 ,我们现在三分之一的路程还没有到”,我一听吓得不敢再站起来 ,早就听说登山村远 ,却没想到会有这么远 ,但是现在即使走回头路也是相当艰巨的了 ,我只好左一脚右一脚地向前走 ,慢慢地路越来越小 ,偶尔走过的几个山民的话我们也无从听懂了 ,才知道已进入了大山深处 ,但每隔不远便有…  相似文献   

13.
曾听人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名乘客上了出租车,并告诉了司机自己要去的目的地。然而,出租车司机却问:“先生,您是选择走最短的路,还是选择走最快的路?”乘客不解,问道“最短的路,不就是最快的路吗?”司机解释道:“当然不是。现在是车流高峰,最短的路交通正拥挤,弄不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要长。你要有急事,不妨绕一点道,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乘客这才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4.
登山     
一个周六的下午,爸爸要我陪他登山:一来是爸爸要上山找一些草药治病,二来是想考验考验我。出发了,我随爸爸来到一个长满野草的山坡上,爸爸说要从这儿开始上山。虽然以前我登过很多次山,但像这样陡峭的山我还是第一次登。爸爸走在前面,边走边拿刀砍荆棘,开辟山路,我紧跟其后。可走了不到半小时,我就汗流浃背了,而且脸、手、脚都被划伤。我上气不接下气,耷拉着脑袋,最后,一屁股坐到地上,埋怨爸爸有现成的山路不走,偏来开这条“冤”路,害得我也陪着他倒霉。我哭着跟爸爸说:“爸,我要回家,我不想登山了。这叫什么路嘛!全是‘拦路虎’,我不登了!…  相似文献   

15.
《登山》(第九册第4课)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和巴果茨基隐居在普罗宁时,一道走险路、爬山看日出的故事,赞扬了革命者不怕危险,勇于战胜困难,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登山,本来是件平常的事,但作者却从这件小事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章着力描写了列宁他们舍易就难,沿着一条危险的小道攀登的情景。列宁登山走的是怎样危险的小路呢?是靠近“深渊”的小路。文章通过记叙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展示出巴果茨基担心发生意外,不愿带列宁走小路,又不好直说是路险难走的缘故。(两处省略号可说明)当列宁听说后仍提出“我们就从那条小路走吧!”  相似文献   

16.
在新著《在中国寻觅现代性踪迹》中,保罗·威利斯延续文化生产的分析视野,以高考为节点区分了两类底层群体——“闯过独木桥的人”和“不走高考这条路的人”,并据此解析教育与现代性体验的内在连接。两类群体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城市,生产出迥异的符号秩序和现代性际遇。“闯过独木桥的人”长期受分数定义,形成一种深层焦虑,所要付出的代价是“迟到的现代性”。而“不走高考这条路的人”尽管承受学业失败的痛苦,却也得以自主地体验现代性。但中国人现代性际遇的现实图景要比两类群体的区分更加复杂,性别、民族以及“个体化转型”在中国人现代性体验中的位置尚未得到充分关照。中国人的现代性际遇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旅,也是跨越不同经验秩序边界的收获、代价与风险并存之旅。  相似文献   

17.
学生作文状况有三条发展图势:一条是如登山,步步升高;一条是如滑坡,步步下跌;一条是如走沼泽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辛勤教书的老师何尝不想使学生的作文步步升高,篇篇向上呢?可大多数学生却总是走沼泽甚至不断滑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重要的原因是老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拿优生的作文和中下等学生的作文比,比来比去总是达不到老师的满意要求。因为作文水平在短时期是不会大幅度提高的,这就挫伤了他们写作文的兴趣。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这样尝试。首先进行“分级超越训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分级超越训练”…  相似文献   

18.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教学时可以紧扣一个“走”字,强化学生对列宁走险路的认识。一、自学入手,初识“走”法 1.启发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登过山  相似文献   

19.
这篇阅读课文以“登山”为主线,以“走险路”为内容,记叙了革命导师列宁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爬山看日出,往返走过悬崖上的危险小路的故事。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怎样分段、各段段意、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以及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记叙的。这些是学生读懂这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在学生议论的过程中,可逐步出示“登山——走险路”、“去——”、“回——”等板书内容。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线和叙述顺序。  相似文献   

20.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教学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抓住课文中表情达意的词句、段落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 ,读中感悟 ,鼓励学生展开争议 ,在比较、讨论辩解中对课文产生多元理解。一、读读议议 ,悟其情在教学《登山》时 ,就有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登山 ,作者为什么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呢 ?”我以此为切入点 ,以读见悟。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学生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