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久湘 《现代语文》2009,(7):158-160
本文对甲骨卜辞"贞,今夕其雨疾?"一句的句法结构的划分提出了不同意见,并通过与相似句式进行比较,分析"其" "雨"的词性和意义以及该句卜辞在甲骨卜辞中的定位,进行了多方论证,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一本指导成人高考复习的《语文》课本中,这样写道: 在语言实践中,如果不注意词与词的性质和功用,就可能出现病句。例如“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是一座高耸的土山,这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墓”,这个句中的“范增墓”是专有名词,前面的定语用得不妥,因为“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应该是“范增”,而不是“范增墓”。这就是短语运用上的错误。如果在“范增”后再加“的”就对  相似文献   

3.
4.
王艳 《教育》2014,(4):77-77
随着工作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坐着办公的人越来越多,站起来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坐的时间长了,会引起令身疾病。“椅子病”已成为很多人挥之不去的“雾霾”。  相似文献   

5.
职工业余中等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有《蒲松龄故居参观记》一文,对其“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七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中的“孙子”,课本编者释为“子孙”,窃以为不妥。把“子孙”写成“孙子”,这不符合汉语习惯,例如:  相似文献   

6.
记得在某期《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到过一篇关于。朦胧”与“蒙胧”两词的辨析文章。认为“朦胧”只能用来写月色之类,“蒙胧”则是用于写眼睛的模糊状态。并认定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句  相似文献   

7.
在高三错别字专题复习中,常见一些参考资料将“桃之夭夭”当做“逃之夭夭”的错误书写形式予以改正,而大多数学生由于文言知识的缺乏更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桃之夭夭”的“桃”字写错了。就连《环球时报》(2001年03月16日第九版“学习园地”一栏)也认为“桃之夭夭”书写不对,“桃”应改为“逃”。之所以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桃之夭夭”与“逃之夭夭”的关系。《汉语大词典》卷四第978页对“桃之夭夭”作了很好的解释:[桃之夭夭]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  相似文献   

8.
“连接”与“联结”在句法功能、词义和用法上存在异同:它们都是名动词,词义交叉;“联结”具有横向联合的特点,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互相融合的整体性;“连接”具有事物前后相接、纵向衔接的特点。文章用语料统计数据证明,在连接的对象和连接方式上,“连接”倾向于具体,“联结”倾向于抽象。  相似文献   

9.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0.
11.
不少人把议论文中的“破”与“驳论”混为一谈,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据此,有必要分辨一下“破”与“驳论”的异同。“破”与“驳论”仅存在于议论中。议论就是讲道理,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讲道理,或正面阐述主张,或批判错误思想,或两者兼而有之。议论文中的“破”,是相对于正面论述观点的“立”而言的,即是批判错误思想。而“驳论”呢,就是“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从而驳倒对方,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论点”(刘锡庆《写作基础知识》)。不难看出,驳论也是批判错误思  相似文献   

12.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13.
“言”与“语”都有“说话”的意思,一般认为是同义词。从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看这两个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很少有人来辨析它们。其实,这两个词在用作动词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词义特点,在先秦的古代文献里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古代的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很早就注意到它们的区别,辨析得最清楚也最确切的是郑玄的《礼记·杂记注》和毛亨的《诗经·大雅·公刘传》。《礼记·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郑注:“言,言己事也,为人说为语。”孔颖达疏:“谓大夫、士言而后事行者,故得言已事,不得为人语说也。”——这就是说,主  相似文献   

14.
自《说文》以来,各类典籍对古人"跽"和"长跪"的解释一直不够清楚明白,导致了很多误解。"跽"是在"坐"的基础上,改脚面平贴于地为前脚掌蹬地,是"立"与"坐"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渡动作;"长跪"是在"跪"的基础上,上身微微前倾,此处"长"是"前伸"的意思,"长揖""长跽"之"长"也是"前伸"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五种意义上使用着”教育“这个概念,对”教学“也有三种误解;但是从我们对”教育“和”教学“的”科学“定义来看,作为一种活动的“教育”,在内涵上和外延上与“教学”是相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在物理热学这一部分内容里,时而出现“气”字,时而出现“汽”字,学习时,弄清它们的区别及联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报刊中“皇天后土”与“黄天厚土”交相出现,孰是孰非呢?应该说,“皇天后土”没有错,在成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皆可查到,意为“天地神明”。汉语中不少成语结构是同意并列结构,实际上,四字音节(字)表义与两字音节表义是相同的,古人仿佛有意凑成四个音节,为了读来铿铿锵锵,朗朗上口。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与“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术语。由于都有一个“意”字,人们在理解或使用它们时往往通用、混用,分辨不出它们之间的含义和指向的差别,尤其是近代西方又发生了Imagism(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欧美文论中也大量出现“image”这一术语,“image”又被中译为“意象”,人们对这些术语范畴的界定更是莫衷一是,难以准确地把握,认识上出现许多混乱,很有将其梳理辨析的必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学术理论中其它一些概念一样,在它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正>刚走进教室,一阵疾风朝我袭来,定睛一看,是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座位上,有几位同学正乐此不疲地“抄”着作业。只见吴老师像一只灵动的猫一般,悄悄踱到那几个同学身后,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突然,她一巴掌猛地拍在桌面上,随着桌板的一声哀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