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是一个"公开展示的社会",也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话语形态在为社会消费提供展示的"舞台"的同时,电视话语也成为各种消费社会的"代言者".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电视话语作为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感觉也成为他们评估和判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应有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新闻报道中的政治制度话语、文化话语、民族话语和社会话语等视角,分析大众媒介在构建公众身份认同及社会分层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何鹏 《东南传播》2020,(3):49-52
谍战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电影类型,自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经历了曲折变化的多个发展阶段。从具有冷战意味的反特片到延续经典与尝试娱乐化探索再到进入商业娱乐化时代,该题材影片在类型上不断进行着较大的突破和影像呈现。本文依循中国电影史上反特片/谍战片的三个创作高潮对部分经典影片进行文本分析,尝试对该类型影片进行历史梳理并对其叙事做全景观照,以便"窥斑见豹",并希望能通过分析对今后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社会突发事件中,临时工多次进入公众视野。在这些事件中,临时工被当成相关责任部门的挡箭牌,通过媒体的多次报道后,这种"挡箭牌"意义已经附着在了临时工身上,产生了新的身份意义。传媒话语在这种身份意义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直接的塑造作用,但是不能否认这一身份意义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正确认识这些社会文化原因是正确解决"临时工"相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沈彬彬 《新闻世界》2012,(4):213-215
本文以2011年日本地震为例,探讨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总结谣言传播中的话语特点、话语失衡现象以及预防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闫静 《北京档案》2023,(7):7-11
后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逐渐成为个体和集体诉求的新焦点。后全球化下的怀旧情愫及衍生的“乡愁话语”变得更加抽象,着重于“对自己过去的体认”和“对传统流逝的忧患和反思”。以数字档案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日益成为进入乡愁的重要入口,承担着寻求社会群体感、传统感、身份感和归属感等怀旧情愫的重担。但与此同时,档案在“乡愁话语”中生产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生产隔阂,值得学界进一步审思。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的大量涌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垄断地位,使传播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文章从媒体话语形态上探究自媒体给传播带来的变化,认为在自媒体环境下,媒体话语发生了三个转向,即由宏大叙事向微叙事转变,由精英话语向草根话语转变,由意识形态话语向消费话语转变.  相似文献   

8.
聚焦当代年轻人创业与竞争的创业商战故事在荧屏上掀起了一阵阵“创业潮”。这类剧作聚焦创业与商业竞争这一敏感主题,继承了以往优秀商业剧的叙事传统,在题材与立意上推陈出新,从个人、行业、社会、民族工业等诸层面呈现当代创业者复杂的话语层次与身份构造,超越既往国产都市情感电视剧常见的空洞造作的情感主题,赋予年轻人以创业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将其个人境遇与民族工业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崛起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4,(14):40-46
本文以央视直播糯康等人临刑为例,试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探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电视媒体对于具有强化身份认同的直播方式的日益惯常化运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特别检视电视新闻直播中过度充斥极易激发族群纷争的二元对立叙事话语所潜藏的身份政治陷阱以及导致的传播困境。本文认为,中国电视媒体若要建构全球性的传播对话继而促进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输出,则须打破陈旧的二元对立性身份叙事框架。也唯有如此,中国电视媒体才能最终实现维护本民族身份认同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是记忆的载体与媒介。在博物馆中,记忆的生成、塑造和延续机制有三个层次。第一,展品自身的物理存在构成与参观者的沟通系统,并通过这样的沟通激发后者的回忆;第二,博物馆的展品遴选、展陈设计、路线规划、解说词的撰写等元素构成了符合某种历史话语的叙事系统,集体记忆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生成并凝塑参观者的文化和族群认同;第三,博物馆自身的历史——其概念的提出、展馆的设计与建设、展陈的叙事构建等过程——促发并强化相关参与群体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成杰  林仲轩  罗炜 《新闻大学》2022,(9):73-88+119-120
从被视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打工仔”到流行语中人人争做的“打工人”,话语表征着打工主体,也建构着打工主体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打工人”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研究发现: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使青年群体呈现出矛盾且摇摆的“打工人”心态;成员身份标准的分歧,使认同话语的群体建构极为脆弱,全民“打工人”只是非体力劳动者群体建构的单向度共同体想象;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一方面遮蔽了传统劳资关系的对立,另一方面彰显了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身份联结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话语是房地产广告的一大特征.一方面,奢侈的消费主题不断在广告中进行欲望诉求;另一方面,会所、购物、高尔夫等多种奢侈符号消费形式也在广告中不断构造一幅虚幻飘渺的生活图景.房地产广告竭力煽动人们的消费欲望,营造了一个消费幻境.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已让新闻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包括党报已经感受到了挑战与冲击。如果说党报面临生存危机有些言过其实,党报的生存焦虑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语境中,"类型化"生产是中国影视剧艺术生产的一个发展方向.然而,"类型"观念的混乱及对类型化生产机制的不自觉直接影响着影视剧的生产实践.为此,文章着重论述了影视剧"类型"研究的逻辑起点,辨析了影视剧"类型"观念三种范型,阐述了类型化生产的本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扶贫题材影视剧在叙事话语策略、人物主体塑造以及民族艺术元素彰显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影像特色。但该类影视作品也面临作品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内容表达创新力不足、作品宣发力度不够等问题。扶贫题材影视剧要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扶贫"主题创作,重视社交媒体平台,完善传播渠道,增强国际传播力,使扶贫影视作品成为海内外展现中国脱贫经验与人民智慧,构建良好国家形象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舆论引导的文本层面研究不足这一现状,尝试引入符号学、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舆论引导的新闻文本的话语机制,提出舆论引导研究的符号学、叙事学路径,并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将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落实到具体的文本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7.
卢金婷 《东南传播》2012,(6):114-115
世间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叙事能力,而叙事能力体现在人类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而叙事是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换句话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来进行的。在诸多的艺术形式中,只有影视剧能够将人们的思想通过逼真的影像表达出来,正是在这种具有巨大魔力的叙事功能下,影视剧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徐玲英 《新闻战线》2021,(16):41-44
新媒体时代通过技术赋能使红色影视剧传播凸显出新特征,也体现出新价值。红色影视剧通过传播使红色资源被进一步激活,成为新时代民众寄托信仰、表达认同的载体。跨媒介平台的传播张力,使红色影视剧的叙事能力得以提升,促进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升华。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影视剧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9.
时政类新闻期刊经过近40年的发展,随着政治环境和形势的变迁其叙述话语也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从简单告知到故事化叙述的多重演变.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目前我国时政类新闻期刊中叙事话语的四种样态,即以宣传为主的政治话语,以资本驱动的商业话语,回归新闻本质的民间话语和以事实为本位到追求故事化叙述的话语转变.新闻话语发生的转变,一方面离不开市场和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离不开我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在新闻叙事话语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回归新闻的本质属性,体现新闻规律.民间话语在与政治和商业话语的博弈与抗争中成长和壮大,新闻叙事不断由政治化语境向故事化、平民化、娱乐化叙事话语转变.  相似文献   

20.
张敬婕 《现代传播》2022,(11):46-56
对美国自第二次女权浪潮以来女权主义争取话语资源的历史路径的梳理,能够呈现以女权主义学术为主体的性别传播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话语资源和历史遗产。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势,女权主义学术与各种话语资源发展出“同盟”“朋友”“对手”和“敌人”的不同关系框架,形成了以女权主义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所特有的发展策略。而网络女权发展模式中出现的话语互斥等现象,亦为女权主义学术带来了崭新且棘手的挑战,促使女权主义反躬自身,对其内在话语资源进行梳理与区分。这无疑对以女权主义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