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丹玫 《新闻前哨》2010,(8):101-101
本刊讯在我国新闻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辞世10周年之际,《回望高峰——郭超人新闻作品研讨会文集》一书日前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
1934年10月,郭超人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1956年,郭超人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到新华社工作后,主动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西藏,做驻站记者.  相似文献   

3.
邓涛 《湖北档案》2009,(12):37-37
1934年10月,郭超人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1956年.郭超人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到新华社工作后,主动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西藏,做驻站记者。在西藏工作的10多年里,郭超人写出了一系列通讯、特写、调查报告和报告文学,如《血泪的控诉》、《拉萨的春雷》等,愤怒控诉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热情讴歌西藏人民的新生,在思想深度、写作技巧等方面,深受渎者好评。  相似文献   

4.
在中外新闻史上,涌现了许多恪尽责任,追求公信的杰出代表,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从1956年踏上青藏高原开始从事新闻工作,郭超人在44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如《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非洲笔记》和新闻论著《喉舌论》等。这些作品中闪耀着他恪尽责任、追求公信的思想,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他坚实的脚印。郭超人的新闻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为弘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促进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11月19至20日,郭超人新闻作品研讨会在武汉进行。此次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记协、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举办。本刊特刊发《名记者郭超人在新闻史上的烙印》和《郭超人故乡寻访记》两篇文章,以表达对郭老的怀念。  相似文献   

6.
一代名记者郭超人1934年10月生于湖北广济县(现武穴市),出自荆楚广袤大地,长成中华新闻栋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上,堪称时代先锋,记者楷模。  相似文献   

7.
当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快开发中西部地区步伐,西进序曲开始奏响之际,我重读了郭超人1998年再版本《喉舌论》。小有收获。这部书中有几篇文章论述了开发西部地区新闻宝藏的重要性,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做好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新闻报道,办好西部各省、区报刊,具有现实意义。 (一) 西部地区,或者说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新闻资源是不是就相对贫乏,可报道的东西就更少一些?作者指出“我历来认为,在新闻报道工作上,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记者。落后的地区同样充满着新闻。我作为一个记者就是在一个落后的民族地区──西藏成长起…  相似文献   

8.
郭超人同志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杰出记者。今年 6月不幸因病逝世,我们深感悲痛。本文是文汇报老记者黄俭和新华社徐海同志 1984年 4月访问郭超人后写的。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郭超人认为此稿暂时不发为好,作者尊重他的意见,稿子压了下来。   如今斯人已去,我们刊发此文,一方面是悼念郭超人同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让年轻的新闻同行们学习郭超人艰苦采写的精神,把他的优良作风传下去。  相似文献   

9.
在党中央、国务院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我重读了郭超人的《喉舌论》 (1998年再版 ),颇有收获。这部书中有几篇文章论述了开发西部地区新闻宝藏的重要性,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做好西部大开发新闻报道具有现实意义。一  西部地区,或者说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新闻资源是不是就相对贫乏,可报道的东西就更少一些?郭超人指出:“我历来认为,在新闻报道工作上,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记者。落后的地区同样充满着新闻。我作为一个记者就是在一个落后的民族地区--西藏成长起来的。西藏经济虽然落后,但新闻资源异常丰富,是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1994,(1)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说新闻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改革办法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不久前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指出:“新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新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客观规律,因此,新闻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改革的办法。”“我们绝不能混淆一...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闻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郭超人同志生前曾多次为《新闻战线》撰稿,去年还为本列国庆专辑题词:“满腔热忱书神州新赋全神贯注写世纪华章”,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郭超人同志的逝世,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损失。本期特发表郭超人同志秘书卢什云此文,以表达新闻界和本刊对郭超人同志的怀念和深切哀悼。尽管您是我们尊敬的师长,尽管您是我们爱戴的社长,但我们仍愿像往常那样自然而亲切地称呼您:老郭!每当夜…  相似文献   

12.
新华通讯社同赞比亚新闻部于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签署了一项新闻交换合作协定。由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率领的新华社代表团同赞比亚新闻部及赞比亚通讯社的负责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然后,郭超人和赞比亚新闻部负责人西卡兹瓦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新华社代表团是应赞比亚新闻部的邀请于十一  相似文献   

13.
从马礼逊、王韬到金庸、郭超人,由近百位新闻传媒人物组成的“浮雕墙”呈现在笔者的眼前--这就是《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十辑)丛书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该丛书的时间跨度涵盖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何等的大气磅礴。传媒人物各自的职业生涯串连在一起,组成了中国新闻史的脉络,形成了中国新闻史的倒影。同时,这些视野广阔的新闻传媒人,勇敢地担负起记录历史,振兴中华的崇高职责,他们的精神成为照耀当代记者职业历程的火把。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写作》2006,(11):35-35
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1956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主动要求去西藏,在新华社西藏分社任记者14年,亲历、见证并报道了西藏民主改革、中印边界反击战等诸多历史事件。1960年和1964年,跟随采访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玛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是识别新闻的一种能力,综合反映记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作为记者必须具有新闻敏感,这是新闻职业对记者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由板着面孔到贴近民生,跑时政多年,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同行从新闻意识到采写编辑,经历了不断的思想历炼与实践创新,而今,所采写的新闻越来越具有可听性和可读(视)性,在放低新闻视角,实现时政新闻平民化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那么笔者也不妨谈谈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媒体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空间,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也越发产生了竞争力,对当前从事媒体行业的新闻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编辑记者必须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这样才能满足当前媒体行业的发展。但是,想要具备超强的新闻敏感性在短时间内无法马上做到,每个人的思想特点都不一样,对新闻敏感性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并且针对新闻敏感性需要后天培养才能更好的形成,新闻编辑记者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能够有效将新闻线索中的内涵深度挖掘出来,使新闻更有价值性。  相似文献   

18.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用心发现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界老前辈郭超人说过:别人看  相似文献   

19.
时间把新闻和历史清晰地区隔开来,同时,又把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总有一些新闻作品穿透时光的岩层,把当年稍瞬即逝的新闻凝固为永恒的历史。今天,重读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及60、70、80年代郭超人新闻作品,字里行间厚重的历史感常常使我们释卷沉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登  相似文献   

20.
如今,新闻行业对记者的要求不仅仅是用脚跑新闻,更需用思想跑新闻。如果记者没有思想,即使健步如飞,也是事倍功半。媒体的作用已在百姓心中形成,百姓认为,当一名正直和有良知的记者,就应对百姓反映的问题穷追不舍,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