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尉学斌 《中华文化论坛》2022,(6):60-71+154-155
阳明学说与朱子学之间关联密切,二者的复杂关系也比较典型地表现在对《大学》中“格物”的阐释差异问题上。王阳明格竹失败,固然有其自身误解的原因,却也凸显了朱熹“格物”说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王阳明在别创己说后对“格物”有了新的解释,并于随后与同仁的反复辩难中逐步修正完善自己的学说。然而,王阳明“格物”说在自身学说体系中的圆融贯通并不能完全应对基于朱子学传统的质疑。究其根本,其缘由或在于阳明学说对《大学》文本的依托,以及对朱子学传统在某些形式上的借用与转化,而王阳明“格物”说的提出方式,也为我们指示了解决其困境的可能性方向。  相似文献   

2.
阳明学东传朝鲜半岛后,"亲民""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学说,在朝鲜朝统一的特定历史时期中,遭到广泛攻击和辩斥。受廷臣排斥阳明学的影响,以燕行使臣为代表的朝鲜朝学者,多次就阳明学与中国学者展开辩论。他们虽不认同阳明学,却肯定了王阳明于心学以外的其他学术成就,呈现出一种纠缠、交错的思想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阳明学在朝鲜半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郑晓江 《寻根》2007,(4):119-128
近两年,我常常翻看《王阳明全集》(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读之、品之、思之,常至废寝忘食。一日晨,早早躲进王字楼中我  相似文献   

4.
本对王门四句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土默熱 《中国文化》2012,(1):175-193
所谓"三生石畔红学新说",即学界俗称的"土默热红学",系笔者积三十五年之功,独力创立的一个红学新说。这一学说对《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源流、文化传承、民俗宗教等,另辟蹊径进行了新探索;对作品的创作缘起、故事素材、人物原型、审美建构等,别开生面做出了新阐释。该学说由晚明气脉论、洪升著书论、蕉园素材论、西溪背景论、钗盒情缘论、遗民思想论、芹溪托名论、脂砚评点论、假语村言论、浙西.  相似文献   

6.
正王阳明(1472—1529)依靠"心外无理"论述了"心之本体"的基本命题,并且在《传习录》中明确了心物关系。"心"在本体上的存在意义被揭示,其与物的辩证关系也就逐渐显现出来。理解王阳明的"心物之辨",是理解其将存在本体与现象世界联系起来的基本出发点。王阳明哲学对于心体的重建,使得"心即理"成为"心学"的基本命题。同时他论述了"心外无理",在对心和理的阐发之中,往往涉及到心物关系。在心之本体的强调下,事与物都成为"本心"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2007年全世界共有86名记者殉职,是1994年卢旺达种族屠杀以来记者遇害人数最多的一年。大批记者的遇害,这是一场人道主义悲剧。另外,它也使我们看到,尽管当前世界上各种媒体林林总总,也有“狗仔队”等等制造各种噱头,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但也还有一些有良知的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甘愿生活在人类制造的暴力阴影之下。以下就是西方3位著名记者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正>一、“阳明心学”对近世中国的影响及意义“心学”是儒学的重要派别,南宋陆九渊作为宋明两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有不合。陆九渊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王守仁(即王阳明)继承发展其学说,被称为“陆王心学”,在中国儒学体系里,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后因东亚诸国(尤以日本为甚)对王阳明的极度推崇,而被称之为“阳明学说”或“阳明心学”,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最后一个高峰,并逐渐成为近世启蒙思想的先导。  相似文献   

9.
一代哲学宗师唐君毅蒋松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权威盛誉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收录有一个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哲学家,他即是在港、台及海外影响巨大的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被视为"新儒学"代表人物的唐君毅先生。《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中国自朱熹、王阳明...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慈爱思想。《礼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论语》"仁者爱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兼爱"、"非攻";《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不积"、"利万物而不争"等均体现出丰富的慈爱思想。及至汉末,《太平经》出现,道教兴起,继承与发展了上述诸慈爱思想,并做了宗教意味的改造与阐释。同时《太平经》的慈爱思想还在早期道派——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中得到了实践。  相似文献   

11.
论节俭为人类之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节俭为人类之美德阎文以儒、道、墨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特别强调"节俭",认为这是人类美德善政的具体表现。尽管各家学派在此问题上的出发点、侧重点与归结点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最先提出节俭是人类美德这一命题的是墨家学派。在《墨子》书中有《节用》、《...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陈白沙(献章,1428——1500)为有明一代心性之学的开山祖师。由其弟子湛甘泉(若水1466——1560)与王阳明(1472——1529)之亲密交往与传授,明代心学乃得以发展至高峯状熊。白沙学实可以视为宋明心学派由陸象山(1139——1193)递传到王阳明的中间桥樑①。其  相似文献   

13.
学术良知抑止不了学术腐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昌切 《东方文化》2001,(1):31-35
说实话,以前我对学术是虔敬有加,几达痴迷的地步,而近一二年的感觉却有些异样,也许是看够了幻影似的泡沫学术,心境竞常如死灰一般黯然。不是不再爱我之所爱,而是爱之欲其纯。我知道这个想法是荒谬的,但我偏要作如是想,毫无办法。我讨厌败坏学术信誉的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陈国生,张智勇治理社会是依靠道德还是依靠刑罚?这是先秦思想家们苦苦思索而又未能整合的问题,儒墨皆重道德,道家提倡"无为",法家"尚力"、"任刑",见仁见智,各有所依。司马迁立志融合贯通百家学说,以"成一家之言",但这并非是...  相似文献   

15.
论宋代实学     
论宋代实学葛荣晋所谓"实学",是指宋以后的"实体达用"之学。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忧患意识的隐显,实学总是或侧重于"实体",或侧重于"达用",而不断地在转换中向前发展。宋代实学,经历了一个由北宋重"达用",到南宋重"实体",再到南宋末年重"达用"的否定之否...  相似文献   

16.
事功精神:秦文化之魂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华夏文化》2001,(2):18-20
恢弘博大的秦文化永远是史家不倦的话题。近年来其精神特质的诠释日益引起关注,学人先后提出秦人“尚大求多”的功利价值观说、公利文化精神说、军国主义精神说等观点,反映了人们突破实证传统、建构文化阐释的努力。然而,治史的精义在于不断扬弃成说,邃密新知,秦文化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和意义历久弥新。阐释者的理解和追问并未有穷期。本文尝试透过其历史践行和观念建构的考察,为秦文化之魂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 1472-1529 ) ,本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为曾经在绍兴会稽山中的阳明洞读书和调养身心,所以才有阳明之号,并以此行于世. 王阳明出生前一天,他的祖母梦天神乘云而来,递给她一个可爱的婴儿.祖父王伦觉得非同寻常,于是名之以"云".  相似文献   

18.
民主思想是孙中山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属于“民权主义”阐释的范围,在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中占居核心地位。它赋予辛亥革命以突破性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中国近代从“维新”、改良性质的政治改革向民主政治过渡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诞生2500多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作用,但同时,也曾蒙受巨大的误解。可以说,时至今日,这种误解仍然在某些人中延续着。不知从甚么时候开始,也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一些人并没有深人地研究老子的学说,便仓猝地宣称儒家的学说是人世的、积极的,而道家的学说则是出世的、消极的,似乎老子的学说只不过是虚无缥渺的玄虚之谈。是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失意者从老子的学说中,获得超越功利,淡然处世的心理宁静;也确曾有过不切实际地妄谈黄老之学,以致误国误事。但是,这显然并非老子学说的本意,…  相似文献   

20.
“为己”和“慎独”──道德修养的境界与方法钱逊"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里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提倡"为己之学"。孔子说:"古之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