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公案小说的概念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宋代以前还未发现有"说公案"或"公案小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成书于宋元时期、记载当时"说公案"情况的书籍今天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2.
一、公案小说的概念 就现有的材料来看,宋代以前还未发现有“说公案”或“公案小说”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成书于宋元时期、记载当时“说公案”情况的书籍今天保存下来的有三部: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梁录》以及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如下:“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与具体作品,对研究者以往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文言公案小说进行新的观照和审视,将文言公案小说视作一种与白话公案小说相对应的、独特的文人话语,在对其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准确界定的基础上,对文言公案小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其文学特性进行较为深入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的白话小说和元代的杂剧中,以公案为题材的作品保存了相当的篇目。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狭义的“公案”题材作品比例占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四分之一以上,明末的《三言》、《二拍》中,描写冤狱的作品就已数不少,在这些作品中,许多巧合的情节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小说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戏剧情节,本文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角度,对《三言》、《二拍》中的冤狱巧合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外国小说与古代小说在外在而不是内在结合的产物,近代侦探小说无疑带上了浓厚的过渡性特征.在翻译上,近代侦探小说多使用章回体的形式和文白夹杂的语言,并反映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观念;而在创作上,或者把传统公案小说修改成侦探小说,或者径直把公案小说称作侦探小说,或者在侦探小说中掺杂公案小说的成分,都可见出传统公案小说的影子.我们讨论公案小说如何促进侦探小说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学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序在中国,以公案为题材的戏曲、小说创作究竟始于何时呢?宋代的白话小话、元化的杂剧当中,就已经保存了相当的篇目。在其后的逐步创作中。狭义的“公案”作品比例占中国古典戏曲、白话小说的四分之一以上。本文管以宋元明时期短篇白说中的公案作品为对象,对其特定的性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达起什么是冤狱问题,较早时期创作的作品和明中叶以后创作的作品,对冤狱的描写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明显的不同在公害作品整体的理解上,表现为对公案作品所进行的深层次的有效的思考。《十五贯戏言成巧捐》(《醒世恒言》卷33)和《恶船家计赚假尸…  相似文献   

7.
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白话公案小说,判官形象的发展和演变分为两个阶段:由宋元到明,判官形象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由边缘向中心靠近;由人上升为神。由明到晚清,判官形象由肯定逐渐转向否定;由中心向边缘外移;由神又下降为人。判官形象发生变化有社会环境、民众心理和创作主体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书名是书籍的符号,从中可以探求其与其他书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此种文体的特点和兴衰发展的密切联系。公案小说尤能说明这一特点。以“记”、“传”、“胆”、“公案”、“侠”、“义”等命名的公案故事和公案小说呈现出不同时期公案小说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清晰地展现了公案小说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创作者在小说中大量表现超人力因素,鬼神等怪异现象在作品里司空见惯,创作者做这样安排,有其特殊目的。可以说,体现故事的传奇性、讽刺性、揄扬性是清代白话公案小说着力表现超人力因素的直接动机。  相似文献   

10.
《绘图迷人馆捉拿九花娘鼓词》是民国时期出现的说唱文学作品,其故事底本是清代小说《彭公案》之部分情节。鼓词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编,内容上,由公案故事变为才子佳人故事;形式上,由叙事文学变为说唱文学。鼓词与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差异较大,思想主题则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承宋元讲史平话而来,是我国长篇白话小说最早出现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问世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其开山奠基之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小说贯穿了整个明代,曾一度成了长篇白话小说的代称,直到清中叶乾隆、嘉庆年间才逐步走向衰落。历史演义小说的衍变分为五个时期:开辟方向的示范期、萧条沉寂期、重新起步与复苏期、繁荣因革期和走向衰落期。  相似文献   

12.
侯方域的散文受到汉代史传散文、唐宋散文、唐代传奇及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同时亦受到元、明时期戏剧及明代小说的影响。他汲取小说创作的营养,在表述中运用小说化的语言,使得作品的题材范围更趋广博,叙事艺术更为独特,行文特点更加鲜明;加之在创作中揉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使他的作品在情感上更易打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狄青和狄家将的故事从两宋发端,历经元、明、清,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清代,狄青故事进入创作繁荣期,出现了四部以狄青和狄家故事为题材的章回小说。这四部小说融合历史史实、民间传说、话本以及讲唱文学中的叙事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狄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作者大量采用了民间叙事的手法、方式,使这四部小说都带有程式化的叙述模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传奇性的情节描写,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叙事色彩。  相似文献   

14.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5.
《简帖和尚》成文于金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本小说《简帖和尚》产生时代,有宋代说,元代说,明代说,持宋代说、元代说者较多。但从小说内容、流传过程来看,它的产生年代应为金代。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英雄传奇小说,其文多有激情杀人之叙述和血腥场景之描绘,作者醉心此道盖有特殊原因,一是蒙元灭宋,汉民族心灵受到严重创伤,故向往尚武勇决之士。蒙元一代乃儒风沦丧,市井文化上升为风范。故以杀戮取得正义乃为民间对英雄的解读。《水浒传》中人物均为市井社会中人。激情杀人是市民社会受众欣赏的一种固有文化现象。施氏所著乃山东地域小说,齐鲁自古民风多习武,性情多彪悍。故写出乡曲之风与迎合市井趣味二者结合,遂形成醉心杀人故事的叙述心态。二是元末以来动乱之杀戮,这些痛苦记忆深印明初人心,并形成一个激情时代。这是小说嗜好的一种独有的暴力美学的叙述视点和描绘方式的根源。,此种暴力叙述在文化价值上既有反抗不公消除民族性格弱点之效,亦开滥杀嗜好之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的写作素材来源众多,相较于其它长篇小说,在征引诗词上的数量尤为可观,就目前已发现者来说,有90%以上集中在《水浒传》、宋元话本、元明文言小说、元明戏曲、历代诗词之中。统计其数量分别为:引自《水浒传》65首、宋元话本28首、元明文言小说28首、宋元戏曲21首。  相似文献   

18.
论宋代小说伎艺的文本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醉翁谈录》是宋代说话伎艺人的专业用书,其收录的传奇体文言曾是宋代小说伎艺的语体形态。不仅说话伎艺的语体形态从宋到元明有一个进化累积的过程,小说伎艺的演出程式也有一个进化累积的过程:在叙事体式上,与唐传奇相比,宋代小说删繁就简,掺入大量诗词,模拟细节进一步加强;在演出程式上,宋代小说伎艺虽然形成了某些“举断摸按,师表规模”,但是还没有形成后日所谓“入话”、“正话”、“散场”等程式。  相似文献   

19.
"三言"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关于其中作品的成书时代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研究空间。《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一文,胡士莹和郑振铎两位先生认为是宋人话本,实则应为明代作品。首先,对前人提出的"宋人话本"说的研究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根据宋元明时期刑法制度的差异,"沙门岛"领土所属权的变化,证明这篇作品绝非创作于南宋时期;最后,根据"温州府"和"临安府"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进一步证明这篇小说为明代作品。  相似文献   

20.
从晚明开始,由于文人介入小说创作,融入了文章的理念和写法,带来了通俗小说的文章化发展趋势,在清前中期形成了一族具有文章写作技巧和寄托言志功能且适合案头阅读的小说群落,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文章体”与“说书体”小说相颉颃,成为清代小说的重要一翼。“文章体”小说的产生印证了文体发展的规律:每种文体在低级发展阶段都会努力融合借鉴其他成熟文体;“文章体”的产生也表明通俗小说立场和核心价值的雅化转变,昭示着与传统“说书体”迥异的文章化小说美学范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