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坡空 l)我国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表现为()和()两个方面。 2)死刑只适用于()的犯罪分子。 3)死刑用()的方法执行。 4)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5)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6)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决定罚金数额。 7)对于()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的犯罪分子,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被判处()和()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8)对被判处()和()的犯罪分子,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以…  相似文献   

2.
1 填空 1)我国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表现为( )和( )两个方面。 2)死刑只适用于( )的犯罪分子。 3)死刑用( )的方法执行。 4)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 )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 )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5)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 )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 )之日起计算。 6)判处罚金,应当根据( )决定罚金数额。 7)对于( )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 )的犯罪分子,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附加剥夺政治  相似文献   

3.
论死刑     
死刑存废之争由来已久,立论点有十余种之多.死刑存置论者极力从死刑的威慑力来维护死刑的正当性,而死刑废止论者则以人权主义否定死刑的正当性.死刑的正当与否应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边沁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奠基者。他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为基本原理,基于以人类最小痛苦为代价的惩罚作为预防犯罪的刑罚观念,认为死刑作为一种刑罚手段不具有比终身监禁更大的边际效益,因而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本文从思想观念、立法、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严格限制死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是维护阶级统治的一种严厉手段.其发展趋势是由重刑主义向轻刑主义转变.应废除死刑,但要依国情和客观需要来决定什么时候废除.  相似文献   

7.
解释名词l)刑罚2)一般预防3)特殊预防4)刑罚体系5)主刑6)附加刑7)管制8)拘役9)有期徒刑10)无期徒刑11)死刑12)罚金13)录哆夺政治权利14)没收财产15)驱逐出境16)量刑17)量刑情节18)法定情节19)酌定情节20)累万已21)自首22)数罪并罚23)缓刑24)减刑25)假释26)时效27)赦免2填空 1)我国刑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表现为()和()两个方面。 2)死刑只适用于()的犯罪分子。 3)死刑用()的方法执行。 4)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已满()岁不满()岁的人,如 83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死刑,缓期()执行。 5)…  相似文献   

8.
林山 《华章》2012,(14)
死刑作为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在我国的刑事法治中一直处于独特的地位.但我国死刑制度罪名过多,涉及面过宽,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也践行这一理念:死刑从存在到逐渐加以限制直到最后被全部废除.本文从我国刑事立法进程、法环境和法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也必和世界趋势融合.  相似文献   

9.
死刑流传并沿用至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对于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然而死刑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因此,废除死刑是历史的趋势,但在尚未废除死刑条款之前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对死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以严格限制死刑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我国刑法中是一个举证责任倒置的罪名,其差额财产在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和立案标准的统一性,导致该罪在实施时的威慑力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不对称,犯罪分子作案手段隐蔽,从而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通过对该罪的经济分析入手,设置几道前置程序,进行综合防范,将犯罪控制在全社会可以容忍的限度内,由此,取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1.
宋代每年判决的大辟案件较多,但最后实施真刑的比例大约只占十分之一,其原因在于宋朝君臣尊崇儒家仁政思想、受"无讼"思想的长期影响、死刑复核制度健全、频繁赦宥天下。死刑案件执行率低是宋代推行仁政、法制健全的表现,但死刑执行率低,容易导致缺乏权威性和威慑力。  相似文献   

12.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和刑法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仍被广泛应用。但如何设置和适用死刑的范围,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学界及实务界各持己见。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探求如何设置和适用死刑,才能使其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更新死刑观念已成为死刑制度改革绕不过的问题,也是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崇尚死刑报应和迷信死刑威慑力的观念根深蒂固,阻碍着死刑观念的提升和现代化。死刑观的转变法官首当其冲。法官适应限制死刑的新理念的内涵应当包括:严格把握死刑适用标准;重新审视死刑案件公开审判的重要性;适应死刑复核案件裁判方式的改革,确立新型死刑复核的新理念;严格把握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树立死刑新理念在实践中遇到了人为的死刑束缚和体制内的羁绊,主要有三种错误观念:人为干扰,导致死刑的案外标准;漠视程序正义价值;司法中对死刑的依赖。法官死刑观念的更新直至定型化和成熟化,将有力推动我国死刑制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的执行方式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死刑执行方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死刑的执行方式经历了从野蛮、残酷到人道、文明的转变。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刑执行方法逐步趋向人道。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地把“注射”纳入死刑执行方式之中,这标志着我国死刑执行制度正在不断地向人道化、文明化的方向发展。将死刑的执行方式作为切入点,以探寻完善我国的死刑执行制度之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一、死刑的产生,发展及现状(一)死刑的产生。从历史上看,死刑是起源最早的刑罚方法之一,有人认为死刑是最早产生的刑罚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结果。从经济根源上看,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增多,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保护便成为必需,死刑的威慑力决定用其保护私人财产的有效性。从人与人间的关系上看,社会上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并出现了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需要死刑来维护自己的特权和统治地位,于是死刑就这样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世界各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提供了国际法依据,但回避了"死刑不引渡"问题,而该问题却是影响我国引渡外逃腐败犯罪分子的主要障碍.通过辨析"死刑不引渡"究竟是一项引渡原则还是一种法律发展趋势,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他国际公约的规定,以期为我国顺利引渡外逃腐败犯罪分子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死刑因具有独特的严厉性和不可逆转性,它的可行性问题被世界各国基于对人权的普遍保护面倍受关注。我国作为保留死刑制度为惩罚手段的国家之一,其刑法方面的威慑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死刑制度的存在,面我国现行的立法和司法制度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惯有环境,也由于死刑制度的存在受到了越来越尖锐的质询和考验。在法官是否选择死刑作为最终的惩治手段的过程中,律师以其独特的职责和独立的行为权利面扮演着一个不可小视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从经济背景、政治背景、人文背景及维护社会秩序需要四方面阐述我国现阶段死刑存置的合理性,接着以刑罚的效益性、公正性和人道性作为价值取向,指出了在不废除死刑的前提下,限制死刑的适用应该是合理且现实的选择,并预言在将来条件成熟时,死刑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9.
正当行为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震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切实保护正当防卫行为,正确执行正当防卫制度,必须对正当防卫进行深入研究,对正当防卫的性质、条件、客体,必要限度等形成共识。只有正确理解认定了正当防卫,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分子因其在缓期执行期间的表现不同而有不同的后果,本文对理论上关于实际执行死刑的条件、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间既有重大立功表现又有故意犯罪的处理、死缓犯故意犯罪后核准执行死刑的时间等问题的争议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