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德育是善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它善待个体生命,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它善待生命生成,使道德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主体个人的真正诞生的过程;它展开平等对话,建构"我-我-我"的师生之间、同伴之间有着共同话题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或伙伴关系;它实现向生活之境、自然之境开放,向生命个体、生命的未来开放,向道德价值标准、教育方式方法开放;它创设情境以营建体验课程,并以诗意语言演绎生命故事。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体验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理论,21世纪初,生态体验德育得到高度重视,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并被写入《改革开放30年教育重大理论成果》。我国研究生态体验德育较深入、最有权威的是刘惊铎教授。他认为:导引者设定一定的生态情境,让体验者置身其中,亲自感受、领悟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运行规律,最终经历、形成自己的内心感动,这种状态和过程即生态体验德育。笔者把本文的生态体验德育内涵概括为:在一定的生态关系和生态情境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自2007年以来着力构建了符合学校实际和师生和谐发展的体验———感悟式生态型德育管理体系。生态型德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凸显体验,感动生命,激发潜能,开启生态智慧,引导受教育者思想上树  相似文献   

5.
《宁夏教育》2006,(1):70-70
1.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学生周围蕴涵着丰富的活动资源,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有时都可以成为德育活动的资源,从中引发出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从德育的价值角度来看,活动具有动态性、体验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它对促进学生身心、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活动也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社会,明确责任,促进成长。  相似文献   

6.
王智 《贵州教育》2008,(12):10-10
<正>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存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生态道德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中,通过外化和内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生态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它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中,反思与构建一种互生共存的生态和谐道德观,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纵观传统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德育模式,剥夺了学生自然生态的生长机会与条件。要根本改变说教的模式,就必须尊重学生自然生态的道德体验过程,还给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享有进行道德抉择、思考道德行为与后果之关系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生态体验是学校实施生态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生态体验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增长生态道德知识、丰富生态道德情感,锻炼生态道德意志,养成生态道德习惯。实施生态德育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态德育是一种致力于和谐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它通过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突显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培养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1.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惊铎 《教育研究》2006,27(11):64-68
生态体验范畴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凸显教育的践履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凸显教育中的美善和谐因子。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和谐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它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凸显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养健康人格。生态位是一种教育隐喻。生态体验教育在校本问题研究中发挥出独特的魅力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一、主体性德育的内涵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以提升主体的自育水平为目标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方式。具体来说,主体性德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满足道德需要,发展健康个性;二、注重情感培养,促进信念形成;三、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格;四、尊重学生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卢梭曾说:"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顺其天性,意指能顺着儿童的真实思想进行自然有效的教育,从而使儿童获得和谐、成功的发展。基于此,作为关注儿童心灵培育与道德情感体验的品德学科教育,努力构建生态课堂以追求和谐的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受教育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关键在于学生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双向交流的教学模式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且对其思想品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网络环境下的海量信息、文化间的交叉传播,也使学校德育面对着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多元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并存的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如何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主动权,是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面对青少年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上的量变,以及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质变,学校德育不能只以传播知识的身份立足,而必须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判断、分析评价、选择和创造力为目标,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审慎思考和理性选择的道德能力,把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祥春 《教育导刊》2008,(11):58-59
传统的学校德育,较为关注学生对规范的熟悉、接受与遵守,因而在教育中主要使用“灌输式”。当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单一使用“灌输式”来进行德育已显得无力与低效,对学校德育进行改革是必然的应对策略。我们认为,实施主体性德育也许是解决德育困境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李小松 《辅导员》2013,(12):32-33
<正>对当前的学校德育,人们往往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而较少反思其操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生态性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启动人类心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理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出于挽救欧洲的科学危机在晚年提出的,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实质就是科学世界对其产生的基础即生活世界的遗忘。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表明人类必须相互合作将自己由科技理性主宰重新回归到"生活意义"的轨道之中。"生活世界"的实质就在于体现对人本性的关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生命的积极活动构成人的生活。"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了人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传统德育日益缩小的生活世界淡漠了主体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德育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个体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