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教材的知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科书作为图书教材,不仅是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和经验的主要媒体,也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个人知识和能力所依赖的工具。作为图书媒体,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语言风格既不应等同于小说,也不能等同于学术专著。由于其发挥功效的作用不同和读者群不同,教科书应有自己独特的体例结构和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知识的权威性,它所赋予的教育内涵及其高度的思想性是不容置疑的。仪式化教科书知识对教师个人知识的筛选和控制,对学生个人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构,遮蔽和消隐了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知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知识最终要经过制度化的学校课程知识的筛选。在现代社会,教科书是检查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教科书的权威地位又不断地得到教师和考试制度的强化。  相似文献   

3.
隐性地理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的教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地理学习活动,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相似文献   

4.
阅读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阅读指从课文提取信息。它是书面言语的一种重要形式。阅读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自从人类学会使用文字来标志语言,记载、保存和传递人类的经验,阅读就成为人们学习和接受知识的一种重要活动。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比通过会话得到的知识要多得多。在学校里,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来获得各种知识;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常常成为他们学习各科知识的严重障碍。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限于显性层面的知识传递,还包括各种隐性层面的影响,即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所谓隐性力量,就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和生活中,通过交往、体验而潜移默化获得的非预期的作用和影响。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量主要体现在知识、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知识具有控制力和再生产力;在情感方面,情感具有信号传递、感染、驱动以及控制的力量;在行为方面,教师行为对学生具有复杂力,学生群体行为具有同化力,教育制度具有规训力。  相似文献   

6.
1研究问题在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关键阶段都涉及新教科书和其他书面材料的编制.长久以来,教科书一直扮演着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亦是学校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对学习成绩有重大作用.国际数学教育比较研究(如TIMSS,PISA)都把数学课程与教材作为核心内容.概率是高中数学基础和重要内容之一.生活中到处都有随机现象,通过概率知识的学习可以  相似文献   

7.
教育系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这种交往,主要是在作为社会楷模的教师与正在成长着的学生之间进行的。 在教育系统中,人际交往的内容在于传递经验。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可以分为三种: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和行为规范。教育系统正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递使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能力,通过行为规范的传递使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品德,以为社会造就人才。  相似文献   

8.
在化学教科书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也是当今化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特点。我们研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 ) (以下简称“人教社化学”) ,深深地感受到 :该书将环境教育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每个章节 ,并采用文字、图片、问题等多种形式呈现和传递环境教育信息。一、实验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信息的存在形式《人教社化学》实验教科书中渗透着丰富的环境教育信息 ,主要体现在下述三种形式 :1 .在化学知识体系中融合环境教育内容《人教社化学》实验教科书中除第五单元“…  相似文献   

9.
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增强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个性化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改革课程教育结构和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等。1 .改革课程教育结构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学科教学是个性心理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 ,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 ,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案、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新观念。学…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简单地解释就是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大脑经验系统(即获得的知识)之外的形成经验(知识)的功能系统(能力)的培养训练。说白一点,不再是仅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获得知识的,他的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实际运用的本领如何。跟素质教育相对的叫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只看重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只看能否升上高一级学校,而对  相似文献   

11.
心理素质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辅导来实施的,因此,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和任务,深入挖掘学校心理辅导的德育功能,对于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 学校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它信息传递方式,给辅导对象(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是一种以促进  相似文献   

12.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觉得死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可以概括为"教师讲,学生听",儿童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一些未经自己实践考验的书本知识的地位,得到的全是间接经验,在他看来,"间接的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积累,对教育学生是重要的,不可少的",但这是不够的,还要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才能加深认识和理解,才能检验这些间接知识的真实性以至有所发明和创造.因此陈鹤琴指出:"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看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同时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发展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与教学     
教和学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有“控制信息”和“反馈信息”之分。所谓“控制信息”,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经自己头脑控制(加工)向学生传递,学生把教师传递的信息经过自己头脑控制、吸收、贮存,从而获得知识的信息。教师控制的信息是否正确?学生是否从所得信息中获得知识?这就要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这恰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一种精神交往活动,以实物(文本、自然界、社会等)、语言、情感为材料.以教学为形式.促成传递和共享.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主体问的桐互关系。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体现为“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季亚琴科语).即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相似文献   

17.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重要载体,而学生教科书理解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根本。在学习中,时常出现学生将教科书视为是“即食”的对象,不加思考和判断地“全盘接受”。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或他者的思考,难以达成教科书的设计与使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教科书理解的本质、审视学生教科书理解的现实境遇、探索学生教科书理解的提升路径,引导学生既能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化成个体智慧与能力,建构自我知识,进而达成教科书应然之功能。  相似文献   

18.
应用读书指导法进行《药用植物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方法。其中,教师指导学生读懂教科书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教会学生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内容,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9.
特别是语文学科,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远比其他学科来得容易,有时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比语文教师知道的还要多的多,语文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虽然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他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的传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达到知识传递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即学习)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合理地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