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记叙了战国名医扁鹊规劝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固执已见不听劝告,终于不治身亡的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其现实意义及蕴含的哲理警示着后人。关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教师参考用书》有这样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一、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原文并无此题目,标题是后人加上。内容是记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并赞扬曹刿的爱国思想,重视人民力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长勺战役发生于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二年。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鲁桓公十八年,桓公亲访齐国,因其夫人与齐襄公私通之故,而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  相似文献   

3.
从蔡桓公拒医说起 名医扁鹊去看蔡桓公,冒然提出桓公有病的问题。桓公不以为然,申辩自己没有病。待到医家走后,他还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桓公因为讳疾忌医,结果丧了命,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牛角之歌 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他趁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代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相似文献   

5.
《西京杂记》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仍莫衷一是。归纳起来,诸家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以为《西京杂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刘歆。此说始于晋朝的葛洪,信从者较多;二是以为作者其实就是葛氏本人,葛洪说是刘歆,殆故作狡狯耳。此说出自唐人段成式、张彦远,后人多疑之;三是以为作者是萧梁时的吴均。此说亦出自段成式,然与吴均同时之殷芸在奉敕编纂《小说》一书时,已多次征引到《西京杂记》,假如《西京杂记》是吴均所撰,殷芸不会不知道。故后人多不取此说,但王力先生赞成之(以上三种意见,俱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以上三种意见虽各有所据,却皆无确证。  相似文献   

6.
说诗而以禅相喻,这是《沧浪诗话》的主要特色。尽管沧浪自认为“以禅喻诗,莫此亲切”,并为誉之者所盛赞,然而自此书传世以来,最为后人诟病处,亦在于此。清人冯班说:“以禅喻诗……自余论之,但见其漫漶颠倒耳。”(《严氏纠谬》)影响所  相似文献   

7.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关于桓侯之死,普通认为是讳疾忌医所致。与2000年秋季启用的新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亦持此说;课本练习也遵此而设计。笔者则认为,桓侯之死并非由于“讳疾忌医”,而是严重的偏见造成的。一、桓侯没有讳疾忌医。桓侯体痛之前一直感觉良好,无任何不适,尽管有疾病潜伏,他压根没察觉到,而不是有病不愿说出来,也没认为小病不治无大碍。他的病由小到大终至于死,只有扁鹊清楚,怎么能说桓侯“讳疾”呢? “不知有疾而讳疾”的说法十分勉强。《辞海》释“讳疾忌医”为:“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怕别人批评而…  相似文献   

8.
扁鹊之误     
扁鹊之误西方谚语中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易经》里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然而,人们在读罢《韩非子·喻老篇》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之后,似乎早已统一好了口径,差不多众口一词地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以致使得这位“...  相似文献   

9.
扁鹊之误     
王淦生 《宁夏教育》2003,(10):55-55
西谚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古人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可人们在读罢《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之后,似乎早已统一好了口径,差不多众口一词地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进行批评,以致这位“赔  相似文献   

10.
传神·准确     
×××同学问:《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语言有什么特色?概括地说,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传神、准确。先说传神。全文写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会见,主要写扁鹊对桓公病情的判断。一见桓公,“立有见”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的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的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间接写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对桓公病情诊  相似文献   

11.
第一册1.不亦说乎“说”通“悦”《<论语>十则》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扁鹊见蔡桓公》3.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扁鹊见蔡桓公》4.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扁鹊见蔡桓公》5.日知其所亡“亡”同“无”《乐羊子妻》6.屏弃而不用“屏”通“摒”《为学》7.但手熟尔“尔”通“耳”《卖油翁》8.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西江月》  相似文献   

12.
钟瑛 《语文知识》2003,(7):16-17
区分近义词,可以准确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试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则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疾”和“病”是近义词,但“疾”指较轻的病,所以第一次称“疾”,第二次才称“病”,用词非常精确,不能仅仅看成是为了  相似文献   

13.
文姜辨     
文辞简约的《春秋》,记鲁桓公夫人文姜的事14条,其中5条记迎娶死葬,9条记活动事迹。她是《春秋》中记得最详细的女人,可见这个人物非同一般了。文美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都把她说成是淫妇,我认为这种说法疑点太多,不能成立。《春秋》对文姜一生活动的全部记载是: (桓公十八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泺。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15.
对于《左传》鲁桓公十一年(前701)记载的绞国,历来有不少争论。旧说中,绞国一在谷城西北,一在房县东北。根据对《左传》鲁桓公十一年"蒲骚之役"及有关资料的辨析,绞国应在随、唐之西南,今汉水下游东岸的钟祥县境内,而不应远在汉水上中游的房县或谷城。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始家宜丰"说,源于《太平寰宇记》所引的《图经》,宜丰县认为此《图经》为梁陈时所编撰。但梁陈至唐朝均未见有《宜丰图经》。另据新校《太平寰宇记》,"陶渊明始家宜丰"乃后人窜入之作伪文字。事实上,此说应当是南宋人附会而成。  相似文献   

17.
《集宁师专学报》2016,(4):18-21
《春秋·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庄公三年》"夏,五月,葬桓王",周桓王自薨至葬历时凡七年。历代学者对经文中的"葬"字有两种不同的说解,一说是缓葬,以《左传》为代表;一说是改葬,以《公羊传》为代表。此两说,各以为是,至今无定论。从《春秋》经传字例、《春秋》经传书法、周王室在东迁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各方面考察,缓葬之说既符合《春秋》经义,也符合当时周王室实际。  相似文献   

18.
新郑建国,史迁说是虢桧献十邑.前人说这是谬误、傅会.实乃桓公始谋,非身有;武公灭虢桧,定十邑,始国.本文指出:桓公已灭桧,十邑皆有寄地.武公灭虢,定十邑事,不见史书.《禹鼎》文可补其缺.文中的武公即郑武公,君即虢侯.历寒即历.南国、东国即申、许.噩侯驭方.依《噩鼎》“王在伾,噩侯献醴;”其国境当在成皋大伾.这正是武公灭虢所取的岩邑制.即东虢原封地.前人以《禹鼎》为厉王时器;以“噩”为“鄂国”,皆误.“献十邑”说.亦史迁“有意为之”.并非“谬误”或”傅会”.乃史公主张君贵有功德于民和君位禅让的又一反映.  相似文献   

19.
《扁鹊见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阐明的道理是:凡事要防微杜渐,及早筹措,不能盲目自信,不可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至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但是,蔡桓公的死仅怪他本人吗?首先,扁鹊第一、二、三次见蔡桓公说清疾病后,并未进一步解释病因,更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而当时蔡桓公并未有痛苦之感,他又凭什么相信扁鹊?又怎么能随意轻信呢?其次,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他为何不当面向蔡桓公解释病因,从而使蔡桓公相信,而他却只和仆人简单说明几句,这是他的疏忽还是另有其因呢?最后,蔡桓公病入膏肓,而扁鹊却逃出秦国,这更是…  相似文献   

20.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代。《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鲁桓公为初生之太子命名,曾向鲁大夫申繻征求意见。申繻就命名问题说了这样的话:“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晋以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