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是“大公无私”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和“私”,是一对广义的省略词,它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所指。本文所涉及的“公”与“私”概念,专指两种对立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在这种意义上,所谓“公”,就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诚实无邪的精神;所谓“私”,就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显然,这是与经济利益上的公私关系不同的另一个范畴的公私关系。在这里,大公就不能有私,有私就不能大公,公和私既不能“并存”、“互助”,也不能“兼顾”、“结合”。由此可见,“公”与“私”这两个词或概念,包  相似文献   

2.
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面对明亡清兴的易代鼎革巨变,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和夷夏观进行了重新解析和阐释。在王夫之看来,天下姓“公”不姓“私”,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公天下”,而不是一姓之私的“私天下”。在夷夏关系问题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所禀受的天地之气也不同,因此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也不同。他反对民族间互相侵扰,主张各安其所。在明清鼎革之际,王夫之继承了传统的“天下为公”思想,强调保族固类,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反思和剖析王夫之的天下观和夷夏观,对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伦理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改革过程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差别,利益关系,反吸到人们思想上就是义与利、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观念上、认识上的冲突”。而“新生事物总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各种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在社会生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私观念逐渐形成,最终“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但深入分析此观念可以发现,“立公灭私”从形成之初,理论上就存在着逻辑矛盾,实践中也陷入解决不了的困境。公与私的纠结不清、逻辑混乱,对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所谓义利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的看法。究其实质,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权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公与私的问题或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问题。关于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有论述。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写道:“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各自的‘道德’与之相适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  相似文献   

6.
公与私略论     
<正> 自从阶级降生于人类社会,公私观念也就随之潜入人们的灵魂,并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和处理一系列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对于公与私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制约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向。因此,科学地认识公与私的本质,正确地处理公私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实践和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通过人的劳动进行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即三大交换活动协同运动。生物个体即个人的“三大交换”是基础,社会“三大交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个人的“三大交换”与社会“三大交换”的活动就是“私”与“公”的矛盾。“私”与“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私”、“公”矛盾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正确处理“公”、“私”矛盾,主要是树立“公”、“私”分明的观念,实践劳动是人生存发展之本,正确把握个人角色的变换。  相似文献   

8.
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研究员李君如说:当前,思 想理论界对形势的种种不同认识和观点的主要分歧,是姓“公”姓“私”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不同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目前的结构和实现形式的不同认识。 在所有制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公”说称谓经历了由废除到复兴的历史变迁。“公”说称谓的社会内涵是由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化背景决定的,而社会的变革又直接影响看“公”说称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罗春洪 《中国德育》2014,(13):14-20
顾炎武是一位坚贞的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先哲,其“合私成公”的道德理想、“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责任主张、“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行为原则,充分表达了其于国于家的道德情怀,是推进学校家国情怀教育十分重要的思想之源。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来,“公”与“私”的本质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我们总认为“公”与“私”都是人的本质在现实活动中的不同表现,是人在认识和实践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自身本质不同程度的统一状态。如果人能对自身价值及其客观需要确切认识和科学把握,自觉地、更大程度地保持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自己本质协调一致,与社会完美统一,可谓“公”的状态。否则,人在其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只是偏重自己本质的某一方面,片面地理解和追求自己不顾社会、没有责任的个人欲望,当这些欲望在特定环境中变为具体行动,就产生出形形…  相似文献   

12.
<正>一、加强全球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存在数千年。在农耕时代,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社会需求和技术的有限性限制了人们的往来。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尚未形成准确认识,各有其想象中的“天下”。在这一东西尚未融通的时期,谈不上全球意识,自然谈不上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函数概念的演变与发展。归结了“函数”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种定义,即“变量说”、“对应说”和“关系说”的定义。并对这三种定义的优点及缺陷作了分析。指出函数概念是在历史中产生、演变和发展的,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描述性刻划到严格定义的阶段,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这一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义与利,天理和人欲,人心和道心,是二程道德规范体系中三对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重要范畴。三者表达的内涵在层次上有差别。义利关系是讲人们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天理人欲是讲人们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效应;道心和人心讲的是人们行为之前对动机的思考。但三者都是强调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重义轻利;存天理,灭人欲;唤起道心,窒灭人心,是二程道德修养的要旨。  相似文献   

15.
<正> 在当前端正教育思想的讨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立我国现代化的教育价值观,这是从传统教育思想向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关键。本文拟从教育价值论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化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谈几点浅见。一什么是价值?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所谓价值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倾向性评价并由此而采取的行为取向。教育的价值是客观的,正象衣服、粮食能满足人的温饱需要一样,教育能满足人们传递社会历史经验,培养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才的需要。然而,我们谈到教育,总脱离不了一定的历史时代或社会存在,因此,不同时代的人或统治阶级,由于其社会观、哲学观的不同,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从而,教育行为的取向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是清初思想家、大学者,他历经社会变革,对封建社会腐朽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主张以德治世,"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把"孝悌"、"廉耻"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提出了"天下众治"的早期启蒙思想,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涵盖了全社会道德规范.他的德治思想具有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各级各类领导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有特定的含义及特点,现就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矛盾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如何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矛盾?我以为首先要弄清楚它的上位概念,即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谓“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决人们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这里要注  相似文献   

18.
26)公、私:根本相背的两种观念翻开字典,无论哪一本在对“公”与“私”的解释中,都必有“公与私相对”或“私与公相对”的一项。这种意义上的对比解释,是人们对社会实际生活中“立公”与“行私”的思维总结。从文献角度来说,这种见解可能始自韩非。《韩非子·五蠹...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杨朱提出了“为我”的思想,对此,历史上的评价大相径庭,但对杨朱及其思想的否定是社会的主流。实际上,“为我”思想的提出,是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环境的必然,它也曾具有其一定的社会价值。“利天下”作为一个长远目标,必须和人们的眼前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有实际的意义。而历史上这往往成为统治者为了满足自我私利的一块遮羞布,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因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号召力。因此,对“为我”和“利天下”应一分为二地分析,应把“为我”作为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史(二)28.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易姓改号.渭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焉耳矣.”试回答文中“亡国”和“亡天下”有何区别?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这种观点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当时社会和对后世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路]这是一道材料问答题,顾炎武在材料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这一观点产生条件应着重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