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衡派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由20世纪发凡起例,过渡到40年代初步发展重要的转折时期。学衡派提出中国史学循双轨发展,即普及与提高并重,通史与专史并举的构想,其意义不仅在于他们提出的诸如通史编纂的原则与方法、开拓史学研究领域和倡言建立全国性的史学团体加强统筹规划等等具体见解,不乏创意;更主要还在于反映了学衡派得风气之先,他们对于中国史学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富有前瞻性。如果对学衡派未能关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不作苛求,那末,便不难体认其关于中国史学双轨发展的构想,包含着宏富的内涵与巨大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是"三千年未有的历史大变局"时代,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纪传体史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魏源对纪传体史书的改造、梁启超对纪传体史书的辩证认识和实践以及钱穆、柳诒徵对纪传体的守护与阐释,表明他们的创新和实践既来源于固有的史体形式,又跳出和高于固有的史体形式,客观上推动了纪传体史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柳诒徵认为通史是了解历史事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必要手段,其本质是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手段,是历史有规律发展的反映,也是历史学家求同存异以类识物的方式。与断代史相比,通史可以跨越时空;与分类史相比,通史更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但通史只是全史的一个方面。通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文化史的方法,考察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柳诒徵的许多论著可以看做是通史性的著作,其特点在于文化史学的方法论和民族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张其昀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儿童本位的中小学教育思想。他认为修身为一切教育之根源;倡导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之教育理想;主张社会中心教育;提倡公民教育与人才教育应兼顾并重,教育需要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柳诒徵先生正于一个西方现代文明和文化开始猛烈冲击中国古老文明的风云变幻的时代,作品《中国文化史》充满了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情,通过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的手法来阐发。本文试从对比阐述这一视角出发,进而探讨运用这种手法的原因、表现以及作用。  相似文献   

6.
柳诒徵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促使其中西文化观的形成.他认为中国文化重伦理道德与德治,中国史学有正史体例,以儒术为主导,而且因有史官制度而具有政治性;西方文化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及法治,西方史学远逊于中国.其中西文化观主观上试图从学理上抗拒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客观上对今人了解西方文化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柳诒徵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较早涉及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活领域的研究。在民俗理论方面,他对中国民俗的性质、缘起及其演化别具识见;在民俗史编撰方面,他“博观而约取”,尤其重视人民生活的状况和社会风俗的变迁,这对我们认识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所表现者,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章太炎、梁启超、柳诒徵在不同的历史、社会境遇下,分别运用:佛教、新康德主义、《易传》等理论资源,对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这些批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思想景观,在深入分析这些思想家的批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柳诒徵先生为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大力提倡利用谱牒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本文利用《京江柳氏宗谱》考察柳诒徵成长的家族背景,主张“学行兼崇,不分汉、宋”的家学渊源,同时展示《京江柳氏宗谱》中丰富的家族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0.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是以传统的史学精华为主兼以吸收西方史学观点的产物。柳诒徵认为,历史学既是关于知识的学问,又是政治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功用是彰功显绩、生成知识和彰往察来。柳先生把传统的变易观与西方的进化论糅合在一起,认为历史是迭次发展的,"有退化者,有进化者",其因则有赖于人们自身的创造、社会制度的组织鼓励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的主体——人本身的本质性和历史文献使得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形式上的纵贯和横通,目的上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构成了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观事实之始末"与"察风气之变迁"乃是历史认识的两个阶段,而客观的事实与政治的"礼"则是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柳先生论著中所体现的史学方法主要是"明吾民族独造之真迹"的文化学方法,以及历史主义和经济分析法等。在史料方面,柳先生打破四部分类法,增加志、丛、图三部,成为七部分类法;主张全面地阅读材料、考证史料的来源,充分利用新的史料、遵守学术规范;史料的编纂应当参照政府的组织机构来安排史书的体系,"治史学若理国事"。柳先生重视史德,强调史家研究历史,必须去除成见,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要求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柳先生把礼看做是史学的核心灵魂,批评有损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切史学行为和对历史事实的错误理解。柳诒徵史学思想的个性特点是新人文主义,其旨趣是守护传统道德、注重精神完善。  相似文献   

11.
钱穆、张舜微二人,均被当今学界视为“通人之学”的国学大师。两人对刘知几的评价,有着相当的不同。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窥见其各自治学方法、旨趣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解读两家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其昀是我国新儒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在台北华冈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这是其大学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实践。张其昀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应为治国平天下,而大学教育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行仁。张其昀特别重视大学的办学精神,倡导一种集大成的办学精神。张其昀的大学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毛新青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8-31,44
刘师培与章太炎都以"文"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文学观念,但二者又存在着具体的分歧。刘师培认为"文"的研究应以审美为取向,突出"文"的形式美感,刘师培的"文学"观念是以审美为介入点,意在使民族文学与西方文学争一隅的决心;章太炎则以文本书写的载体来界定"文学",其文学观念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泛文学观,他认为"凡著竹帛者"都可以进入"文"的研究范围,民族的独立关键在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民族文化的根基奠基在民族文字的基础之上。他们二人文学观念的异同深刻反映了传统资源在现代转型时期被转化的轨迹和过程,也体现出了转型期学者们试图通过学术进行救亡图存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平元年爆发的黄巾起义以及随后的军阀割据与混战,再加上天灾,导致了南阳、三辅出现流民并有一部分涉入益州,是为“东州人”。这股流民入蜀后,与益州统治者刘焉、刘璋相互利用,对益州政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张爱玲散文中,经常出现有关张恨水的文字,这些文字根据不同内容以三种不同形式出现。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与众不同的文学观以及张恨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直有一种不变的东西,存在于张洁各个时期的作品中,成为她思想的命脉,即对女性命运的探索和关注,同时,通过对她的思想的研究,也意在表明作家之于文学的意义,在于其自然、自由而动情的思想之光辉.没有伟大的作家,只有动情的笔触,以及充满力量的、自由之思想.  相似文献   

17.
张煌言是明末文坛大家。他存词虽不多,但却是其心理情感的真实呈现,其词既有激昂慷慨之作,也有悲怆沉郁之音。语言丰富,精炼典雅。  相似文献   

18.
关注生命是道家与道教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代“隐仙”张三丰道迹道论甚丰 ,其中生命观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部分。主要体现在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 ,修道成仙的生命价值观 ,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说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上  相似文献   

19.
张申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罗素研究专家。他对逻辑的译名进行了考据;深刻地揭示了逻辑的性质;比较准确地把握了逻辑与辩证法的关系;此外,他还大力颂扬逻辑对社会人生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