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小国语第一册二十一、牛耕田。一、中心内容:介绍农人的生产劳动情况。二、教学目的:使儿童知道我们吃的穿的都是由农人辛勤耕种而来,从而培养儿童热爱农人的情感。三、词字解释:(一)农人——种地的人,不必单解释‘农’字。(二)牵着——用动作解释,并参阅插图帮助儿童领会。  相似文献   

2.
解释‘词字’这件具体工作,在国语科全部教学过程中占了一定的位置;对于一个人民教师来说,是要求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贯彻爱国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的步骤。因此,如何以生动活泼的方式,适于儿童领会程度,以达到上述目的,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现在教师解释词字都是运用:(一)文字注释,(二)举例说明,(三)动作或形象表明,(四)应用造句说明等方法。一个生字或新词的解释,究应选用哪一种方法,是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环境,各种不同的具体条件来决定的。例如: (1)就设备条件来说,‘校园’一词,在甲校就可以用实地观察;乙校就须用掛图或举例说明。 (2)以词性为条件来说,‘全心全意’一词,如用实例来说明就比文字注释容易了解。  相似文献   

3.
初小国语第一册三一、慰劳哪一个一、中心内容:大家慰劳解放军。二、教学目的:使儿童知道解放军是我们人民自己的军队,它保卫着我们的幸福生活,培养儿童敬爱解放军。三、词字解释:(一)喇叭、锣——(举例说明)(二)吹、打——用实际动作表示。适当地举出一些吹、打的不同用法。如:吹大话,吹吹桌子上的土……等;打毛衣,打灯笼……等。(三)慰劳——解释明白用精神或物质去安慰有功劳的人呌慰劳,并要结合拥军优属的具体行动。(五)解放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我们人民革命的军队,它打败了日本鬼,消灭蒋匪帮使人民翻了身,现在正守卫着祖国,保卫我们的幸福。四、练习:(一)提问:(1)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轻松驿站     
《班主任之友》2005,(10):59-59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  相似文献   

5.
漫画与幽默     
《教育》2009,(9)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  相似文献   

6.
笑掉大牙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小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  相似文献   

7.
开篇笑话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  相似文献   

8.
今天女儿过五周岁生日。吃过晚饭后,我们对女儿说:“今天是你五周岁的生日,爸爸妈妈准备送你一件礼物。”女儿很高兴,忙问是什么礼物,我说:“这是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是‘爱劳动’三个字。你今年五周岁了,可以帮爸  相似文献   

9.
幽默哈哈镜     
天才儿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慈善家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的志愿,结  相似文献   

10.
<正>那天早晨一到校,小晨便气呼呼地跑到我身边说:"章老师,小睿偷了我的帽子!"我扭过头,看着他因生气而涨红的脸,平静地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偷的?这个‘偷’字很刺耳。"他抿了一下嘴唇,振振有词地说:"今天早上,我一进教室,他就一脸坏笑,问我帽子在哪里。我原本放在抽屉里的,结果现在不见了,一定是他拿的,可他不承认。"我笑了:"你分析得有道理,这会儿用了‘拿’字,说明开始冷静了。好,你去请小睿帮你找出帽子的下落。"  相似文献   

11.
开心巧克力     
《科学启蒙》2010,(3):113-113
天才儿童 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 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 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  相似文献   

12.
课间操     
《新作文》2006,(11)
zaoju造句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老师要求同学们把一篇一千五百字的文章缩写成五百字,下课时小毕把作业交了。老师看后问:“你是怎么搞的,四十五米高的建筑物写成了十五米,六辆汽车写成了两辆,三个人写成了一个人?……”“我可是严格按比例缩写的!”小毕答道。gousi构思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要写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他来找我帮…  相似文献   

13.
捉“李鬼”     
晚上,我正在家里做作业。突然,后面有人在叫:“快捉‘李鬼’呀!”我回头一看,是爷爷。我惊讶地说:“‘李鬼’在哪里呀?”“看你的作业,‘弹琴’写成了‘弹’,‘休息’写成了‘体息’,这不是‘李鬼’吗?”爷爷笑着说。哦!我又写错别字了,我忙用手捂住作业。爷爷亲切地说:“做作业要认真,不能粗心大意,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一边听,一边点头。从此,我的作业里就很少出现“李鬼”了。王王令捉“李鬼”$湖南省衡阳市氮肥厂子弟小学二(1)班@汪宁  相似文献   

14.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15.
天才儿童     
《家教世界》2015,(3):6
老师:"小明,你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6.
一 英国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罗·亨·罗宾斯说:“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关联的一部分” (罗宾斯《普通语言学概论》第一章)。在汉语词语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漫长岁月中汉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厚积淀和文化观念的历史投影。本文试对以“和”为核心的词群作一番考察,探求在这一词群中蕴涵的一些重要文化信息。 “和”这个词最早可能产生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说文解字》口部有“咊”(即“和”)字,所作解释是:“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段玉裁注云:“古唱和字不读去声。”龠部有“龢”字,解释是:“斂,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咊’同。”段玉裁注云“经传都假和为龢。”皿部有“盉”字,解释是:“盉,调味也。从皿,禾声。”段玉裁注云:“调声曰‘龢’,调味曰‘盉’,今则‘和’行而‘龢’,‘盉’皆废矣。”可见,“和”、“盉”、“龢”三字同音,是同源字,分别表示唱和、调声和调味,三个字都可以写成“和”,可以认为它们实际上记录了同一个词。  相似文献   

17.
象博士刚刚给小山羊的作文诊完病,见熊妈妈带着小熊来了,忙让护士孔雀小姐给熊妈妈搬把椅子。熊妈妈这才对象博士说:“他和人家小猫在同一个班,人家的作文写出来谁看了谁夸,他却连一句像样的话也写不出来。上次你让小猫修改一段话,要求把‘一折一折’、‘一蹬一蹬’、‘乱蹦乱跳’、‘紧捉慢捉’这几个词用进去。他吭哧了半天,也没把那几个词用进去,后来是在小猫的帮助下完成的。”“今天拿来了吗?”象博士问小熊。“拿来了。”小熊一边回答一边拿出那页纸,递给了象博士。象博士接过去就认真看起来——那天我在院子的草丛里捉住一只蚂蚱,它…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儿童识别‘类似字’是每个教师都感到的问题,以往纠正的办法只是把课文内和所学过容易相混的‘类似字’,列举出来,详细对照,比较说明;但是枝节零碎,使儿童得不到系统的概念,记忆困难,收效不大。后来我发现儿童常把‘惕’字,写成‘愓’。虽经说明纠正,但仍不断发生错误,因此连想到各字中间‘易’与‘昜’字,在儿童的头脑中常分辨不清,遂决心研究办法,以澄清这种混乱现象。经研究结果,乃发现用‘韵母系统的识别办法’:  相似文献   

19.
哈哈广场     
"礼"在哪里上语文课时,老师提问:"张小明,请你用文明礼貌的‘礼’字造一个句子。"张小明思索了一会儿说:"爸爸提着包出门托人办事。"老师说:"没‘礼’字呀?"  相似文献   

20.
黄季刚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日‘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公羊传》曰:‘入其门,无人门焉’;上‘门’举其物,下‘门’举其事,而二义无二文。此可证‘跨’、‘胯’之本同矣。‘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声韵通例》) 无独有偶,西方“国际功能语言学会”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功能学派语言学家哈里迪,在本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搭配”(collecation)概念,建立了“意义取决于搭配”的语义分析原则,并用“搭配”范畴来进行词汇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