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博尔赫斯咏景叹物诗的解读和分析,概括了博尔赫斯景物诗的艺术特色,即因情造景;化景于情;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2.
何逊、阴铿作为南朝梁陈时期重要的山水诗人,相比于谢灵运、谢眺、江淹等诗人,二人的山水诗中,景因情显得更加形象,情因景显得更加感人,情与景的关系更为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3.
散文依靠意境来感读者,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意境,体现的是客体之景与主体之情的相互渗透,彼此辉映,透露的是作者的心智与情思.散文必须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意境创设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借景移情等.  相似文献   

4.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宋代文学更为整个中国文学留下了可贵的艺术作品,本篇仅就其词的开头进行研究,并从五个方面归类分析:一、以景开头,打造圆融境界;二、以情开头,奠定情感基调;三、以比喻、拟人手法开头,"活化"对象;四、以问句开头,发人深思;五、以生活片段开头,别具情味.通过归类分析,旨在对易安词的开头艺术作一个探索性研究和整体上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杜诗景语是指杜甫诗中出现的写景诗句,存在于景物诗、纪行诗和其他诗篇中。杜甫精于景物描写,表现为三大优长:一是所写景物种类万千,异彩纷呈,其景语可分为八种类型:壮阔之景、细微之景、动荡之景、静谧之景、平和之景、险怪之景、明丽之景、幽暗之景。二是精于体物,通过细心观察、精心思考,揭示出具体景物的特征,做到搜刮精髓,传其神韵,有巧夺天工之妙。三是固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自然界中寻找与情怀相吻合的景物,用景物蕴含情感,做到情景相融;同时,还采用情景相悖的方式,用丽景衬愁情,借以强化情感。杜诗景语成为认识杜甫某时心情的绝好媒介。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抒情诗题材广泛,内容多样,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姿。本文就寓情于景,景情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构思精巧,意境深远等方面探讨它的艺术特色。并论述了情与景、物的关系,在抒情诗、咏物诗、写景诗中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提出在咏物诗中是“物中生情”,在写景诗中是“景中含情”;在抒情诗中,是情景渗透。  相似文献   

7.
李娟 《职大学报》2012,(4):46-48
《我从草原来》一歌,景、情、志三者浑然一体,一是词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二是因为作者的创作灵感和情感来源于一位蒙古族小姑娘花日的口述,读者从歌词中仿佛看到了她在畅谈,在追忆,在感叹,所以该词以场景的真实为生命,以追随歌者为构思,致使景、情、志自然相融。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标准。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而意(情)和境(景)的关系,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特选了不同风格的唐宋词十一首,这些词都出自名家名篇,词风含蓄蕴藉,充满情趣。从整体上来说,是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这对启迪他们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景、情、思、理四个方面对苏轼的《前赤壁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渔作为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旅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语言洗练流畅、生动活泼,将主体感受与客体巧妙结合,做到景、情、理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具备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美感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语》曾慨乎言之:“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确是一语道中了实质。人具有独特的思维本领。大千世界,茫茫万物。人能够反映它们,认识它们,而且能够在外在的客观世界里改造它们,同时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塑造它们。所以,自然界的一切景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能够产生意境的形象,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我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达到“情”、“景”、“意”的理念升华。一、由“景”生“情”《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时空距离太大,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运用多媒体导入,我用低沉的语调讲授和多媒体软件资料将学生带到20多年前的送别现场:“一颗巨星从祖国的上空陨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一诗以悲伤的笔调叙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既采用了以哀景、哀事写哀情的手法,也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段,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氛围,体现了此诗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桂林是我家》是一曲充分表达爱家乡、爱故土的深情家乡谣。歌词从景、人、情三个切入点来诠释"桂林"是"家"的意境,通过巧妙的构思来组合山水风景、人情风貌与情感积淀,通过直抒胸臆和反复叠唱来咏叹喜爱家乡桂林山水之情,通过准确的语言、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完美的押韵,充分表达了对桂林充满无限依恋、赞美、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关系的处理特点鲜明。在抒情和写景的内容上,就"情"来看最大的特点是"伤己",就"景"来看最显著的特点是"布景";在情景关系上,情景结构特征为"情+情景交融+情",情景模式有机结合了旅途漂泊与向往归隐,写景和抒情诗句比例较为适中,多采用移情、烘托、象征、暗示等手法而较少采用比兴手法。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交融,具有划分诗歌时代的意义,并确立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意象组合艺术极为丰富,或景中含情,或情中蕴景,或情景交融。情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而建构迥然不同的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国忌以太庙中的神主为立忌的基本原则,随着太庙正室内供奉神主的变化,国忌日数也发生着变化。宋代形成了多个皇后配享一位皇帝神主的宗庙格局,一些没有配享太庙的皇太后、皇后也会立忌。南宋时皇后数目较少,皇后去世后都会马上立忌,且皇后神主都会祔太庙。因情制礼、因时制礼,成为宋代皇后祔庙、立忌的参考原则。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兴"对哲学语境中天人合一之心物关系向审美活动中的情景合一之情景关系过渡的作用。并将《诗经》中的兴体诗和六朝以后的诗歌中的用"兴"情况作比较,力图通过对"兴"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古典诗歌审美意识的变迁,及其"兴"与情与景,与境界等美学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宋明理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然溯其源头可至唐中叶的韩愈和李翱。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痛斥佛老,力图重振儒学,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其道统思想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宋代理学道统论之先河,是承前启后,联结两端的中间环节。与韩愈亦师亦友的李翱修正了韩愈的"性三品"说,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复性"说,这不仅开启了理学心性论的先河,也为宋代理学融合三教做出了表率。据此而言,以韩愈和李翱为代表的儒学复兴运动,可以算是宋代理学的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