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行政调解制度是我国多样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弥补诉讼制度的不足。但我国的行政调解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从而极大限制了解决纠纷的作用。因此,应以我国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更好地整合大调解系统。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大调解”工作格局以及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时代背景下,行政调解以其中立性、专业性与权威性深受青睐。但其生存空间却被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所挤压,我国现行法律文本中关于行政调解的规定在管辖主体、适用范围、程序设置、法律效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冲突,影响其制度实效。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根据其适用范围的不同,采取二元结构,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调解制度,以实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政府管制理论是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审批事项规定界限不明晰,审批主体服务意识较淡薄,违法审批现象屡禁不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削减审批事项,下放权力于社会和市场,树立行政审批主体的服务意识,加强对审批主体的监督,构建完备的行政审批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法院结案方式的一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利弊和改革也是学者们广泛争论的问题之一.应从法院调解制度为何存在入手,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5.
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确立了先行调解制度以及先行调解的合法性地位,进一步完善了调解与诉讼的衔接,同时满足了当事人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但是,该条款笼统而不明确,在司法实践中易造成司法混乱。因此,本文在介绍并借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调解制度的基础上,从先行调解条件、案件范围、主体、与诉讼的衔接等方面设计我国的先行调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诉讼制度,但这项制度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法制化的进程,在实践中暴露出了种种矛盾和弊端。在现阶段,分析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完善,是推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适应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常规手段,调解在现代社会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我国人民调解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应当协调好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从而完善我国的大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8.
小额诉讼制度自2013年1月1日施行以来其实践效果不甚理想,存在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低、调撤率高和程序简化随意性大等问题。本文从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强制性问题、一审终审制问题、调解与和解问题以及程序正义实现问题等四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加之对域外小额诉讼制度的借鉴,得出我国小额诉讼制度的完善之道,即逐步放开程序选择权、完善一审终审的救济机制、加强调判结合以及保障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9.
10.
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东方经验"之美称。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调解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法院调解制度的诸多弊端日益凸显,如法官出于绩效考核的考虑,会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当事人,出现"和稀泥"、"以压促调"、"以判压调"、"以拖促调"等异化现象。为此,必须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程序,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让法院调解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更加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关于行政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规定,尚存在着诸如听证程序适用范围过窄、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规定较模糊等缺陷,因此应扩大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完善其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2.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我国现存的诉讼法律制度之一,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对诉讼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有利于司法体系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它的缺陷和不足对司法公正和法治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阻碍了法律权威在人们心中的树立。在谋求多元化多渠道解决纠纷的背景下,法院调解制度不应被废止,但必将面临符合社会需求的重构和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3.
14.
2008年,由于各类重特大事故频发,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继非典之后的又一次行政问责风暴。也使我们每一个人深刻领会到:要走向法治社会,实现建设责任政府的宏伟目标,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它对于推进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产是行政法学的重要一环,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条件.由于长期缺乏准确的界定标准及应有的关注,公产制度一直都是我国行政法体系中的软肋.法国公产制度由来已久,理论娴熟,无论是公产的概念、范围,还是正当使用,都值得深思和借鉴,以厘清我国行政公产的基础性问题,从而对公产进行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16.
行政协商,作为一种植根于中国本土语境下的具体行政行为之程序,对于解决当前官民冲突日益严峻、行政行为实效甚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意义.而行政协商之适用范围的划定,决定着相对人直接参与的限度.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除却行政协商的正功能之外,将会可能附随性地产生诸多负功能.  相似文献   

17.
行政主体是大陆法系国家行政组织法上的核心概念,是以行政分权为理论基础设立的公法人。我国行政法学界对国外行政主体理论进行了移植,但这种移植是错位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行政分权,因此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也应当以行政分权为基础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需要地方分权改革和对三大救济法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随着"服务行政"等理念的兴起,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行政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伴随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种温和而民主的行政方式被政府部门所接受,为人们所信赖。然而,行政指导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目前它在我国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行政指导行为受到法律拘束的程度还很不够,相关责任救济机制仍未形成,这严重阻碍了行政指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行政指导从法律上进一步加以规范,加强程序规制,健全责任救济,从而建立起完善的行政指导制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逐步增强,以及法院受理的案件越发复杂、疑难,法院的审判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我国在实行立案登记制后,民事案件的立案量大幅度增加。我国现有的诉前调解模式虽然曾经起到过减少立案量、减轻审判压力的作用,但在立案登记制的要求下已受到严重冲击,亟需重新定位、构建,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浅议我国行政垄断的法律救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垄断作为一种违法的行政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对社会经济利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我国的行政垄断法律救济制度在多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完善包括行政责任体系在内的行政垄断救济制度甚为必要,最终通过制度设计将司法审查列入抽象性行政垄断审查,进而清除行政垄断这个毒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