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世纪初,世界外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通过国际互动机制(如多边组织,会议,条约)解决问题,民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因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倡导和推动民国政府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同时,作为民国政府的代表,顾维钧精通国际法,又深谙现实主义外交之道,在多边外交实践中巧妙掌握“原则”与“让步”的分寸,为收回国权,声讨侵略,争取大国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国际舞台上有了中国的声音。尽管多边外交有不尽人意的一面,但我们不应因此忽视外交家利用多边外交为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顾维钧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职业外交家和国际政治家,亦是人类追求和平与秩序,公理与正义的代表。其国联外交思想之发生,发展及其具体运作与现代国际政治的基本走势密切相关,但却难以因应三十年代中国国内特定的政治环境,故遭到时人乃至后人的强烈批评,本文将对之进行重新审视,以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估价。  相似文献   

3.
顾维钧是民国时期杰出的外交家,也是同时期世界上著名的外交家之一,他几乎参与了民国初期一切重要的外事活动。在他的外交活动中,他一直奉行"联美制日"的外交思想,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保证中国的国家利益。他以国家利益至上,在外交舞台上既坚持原则又不乏灵活性与创造性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顾维钧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到其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期间先后提出了“中日直接交涉”和“锦州中立化”的应对方案。顾维钧这些主张的提出既与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又与其自身的外交理念相连。我们对此应作客观地考察。  相似文献   

5.
顾维钧作为民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和国际政治家,其一生参与了诸多中国及国际重要外交谈判,而现实主义则是其成功之要道,且因应了现代国际政治运作的取向.谈判作为外交最基本的方法,极彰显地展示了顾氏现实主义之外交思想.正是之故,本文以其为切口,作一探讨,以为当代外交家可资参照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实现外交决策智能化首先建立外交决策数据库。外交决策数据模块将采集与外交决策相关的大量知识信息,并记录了外交实践中的个人经验和教训,使外交决策者在做出复杂的决策时,有一个方便的参考工具。其次,数据库可以从模拟角度建立若干数据模块数据库。再次,在外交决策计算机化基础上,把国家防卫系统上升到外交决策层次,形成中国的外交决策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对中国新时期“大外交”格局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一是在外交主体上的突破,既重视首脑外交,又积极开展政党外交、民间外交;二是在外交对象上的超越,既重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又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积极开展与第三世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三是在外交内容上的拓展,既有政治外交,又有经济外交、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活动家顾维钧,九一八事变后在对日问题上所推行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经略,不仅是近代以来列强共同支配中国以争夺在华利益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中国历届政府所追求的传统的“以夷制夷”的防御性外交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国家的外交思想与实践需要从民族主义角度来解读。法国民族主义对其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影响强烈而显著,形成了法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从而成为法国外交独特经历的历史依据与基础。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任驻美公使,在长期外交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平等外交思想、均势外交思想、文化外交思想等.伍廷芳对晚清时期的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外交将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就是现实主义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抗美援朝等外交实践表明,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战略选择有效地维护了中国国家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质上也维护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很早就参加了多边外交活动 ,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 ,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多边外交活动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朝鲜核试验后,中国政府发表了语气极为严厉的声明,并积极在各方斡旋,重启六方会谈,争取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由此体现出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更有所为,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把周边安全与稳定摆在对外关系的首要位置;新的国家利益观;务实外交;建设和谐世界主张。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全球伙伴战略与中国的伙伴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全球外交领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国家忙着建立伙伴关系,经济外交日趋突出,首脑会晤次数增加,热线电话彼伏此起。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也实施了全方位的、积极的伙伴外交战略,这不仅标志着我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且非常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7.
总理衙门存在四十余年,虽非正式外交机构,但在近代中国同西方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总理衙门的设立步履维艰,但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帷幕。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和近代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8.
伊犁事件是张之洞参议外交事务的肇始。张之洞在伊犁事件中的言行反映出其早期外交思想蕴含着浓厚的儒家道德观念和近代外交意识的双重内容。这种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外交思想不仅是西潮冲击下传统中外观念的嬗变,也是近代中外格局的大变动在外交领域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蒋廷黻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家的重要代表,在抗战初期,他积极拥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其代表作《中国近代史》,集中体现了他的两大历史观。第一,通过评论近代中华民族救国救民族的历程,阐述了他要求中国学习西方,尽快走向近代化的近代化观。第二,通过对满清政府外交的评述,说明弱国如何开展外交。本文主要从近代化观与外交观来论述其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