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问和曲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有“直”“曲”之分。所谓“直问”,就是直来直去,比较呆板,比较生硬,对学生启发不大。有的教师每逢教一个新词,就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每讲完一段文字,就提出:“这段大意是什么”?诸如此类,什么是本文的主题思想呀,写作特点呀……课课如此,千篇一律。学生怎能不感到腻味,感到厌烦呢?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当作  相似文献   

2.
大家爱清洁     
(一) 教学要求:教幼儿记住故事名称和故事中的角色,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教育幼儿爱清洁。学习词:害羞、干干净净。教学准备:桌上教具。教学过程: 一、告诉幼儿故事名称(幼儿学讲两遍)。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提问:刚才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教师边演示桌上教  相似文献   

3.
反思我们多年的语文教学,不外乎这样一种模式:在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并且仅仅局限于字词句,让学生反来复去地写字、组词、造句,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重复;在小学高年级则主要是进行句、段、篇的教学,这种教学基本是以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为什么要写这一句 ?为什么安排这一段 ?这些词、句、段对渲染主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段意是什么 ?中心思想是什么 ?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然后通过“启发式”或“填鸭式”导出每个问题的统一答案,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这种模式是不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呢 ?它对提高学…  相似文献   

4.
要教幼儿认识黑熊,我考虑到黑熊虽是幼儿经常听到,但并不是常见的动物,如果仍然按照一般程序:出示图片——提问——小结等进行教学,幼儿可能会难以回答老师的提问。尤其是在幼儿对图片的好奇心消失之后,学习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了。于是,我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用有关黑熊的知识编成了一则简短的故事。由于故事浅显易懂,情节生动,幼儿听得很入神。讲完故事后,我按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幼儿积极性很高,回答得也很好。因故事并没有讲明是什么动物,幼儿顺着老师的提问重温了一遍故事后,我又让幼儿猜一猜故事里讲的是什么动物。有的说是熊猫,有的说是大象,结果都被幼儿对照故事中所讲动物的特  相似文献   

5.
教学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尤其对幼儿园教学来说,由于使用板书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作用就更加明显。好的提问设计,能促使幼儿思维、想像和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反之,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产生负效应。下面我们结合平时听课所发现的几个常见问题,作些简要分析。一、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无助于幼儿思维展开。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兔乖乖”一课时,在讲完故事后,就提问:小木屋里一共有几只小兔?兔妈妈走后,小兔子把门关得紧不紧?小兔子有没有听妈妈的话?这组提问中的第一个问题,在挂图上清清楚楚画  相似文献   

6.
一、从解题入手,建立总的印象。 1.简介“赤壁”并将“壁”、“璧”二字作区分后,提问:“之”怎样解释?整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3.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一个?按照这个题目,你觉得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3.默读课文一遍,想想课文是怎样紧紧围绕“战”这个关键词语来写的? 4.划分意义段,概括每段大意,找出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7.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学习记叙的要素,重点进行听说训练。例文:《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听朗读录音(或由教师朗读)。1.第一遍要求学生回答: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关于“事”,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归纳: ①围绕“衬衫”(题目)说一句话:一件衬衫的故事。②围绕主要人物间的关系说一句话:总理关心一个普通工人(“我”)的事。2.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①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件衬衫的“珍贵”?——“……凝聚……”(查释“凝聚”) ②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故事的发展经过了  相似文献   

8.
在《詹天佑》一课中有“周密”和“精密”两个词,它们表现了詹天佑的品质、工作态度.教师一般是将它们对比来教的,他们常常这样提问:“周密”和“精密”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种提问,是从理解词义的角度出发的,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以读写结合的观点,就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提问上,还应补充:为什么一个地方用“周密”,一个地方用“精密”呢?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还可提示:看看这两个词分别是针对什么内客用的?这样就将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了.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新课,紧扣“奇”字 (一)揭题 1.同学们,归类识字(一)第一课告诉我们安徽省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谁知道是哪一座山?(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黄山) 2.紧扣课题再提问:“奇石”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后,提问:“奇石”可不可以换个词来说,怎么说好呢? (二)释题提问:看了课题,同学们,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  相似文献   

10.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同学提问。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灰姑娘辛黛瑞拉,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她不好。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精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即启发”,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 “启发”一词的本意是“开其意达其辞”。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有所发现,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而繁杂、多余的课堂提问,根本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那么,课堂上最忌讳什么样的提问呢? 1.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刚才我们把课文分成了几段?”学生答:“三段。”这  相似文献   

12.
巧招儿     
这是去年教学《第一场雪》的事,当时有二三十位青年教师来听课。在导读理解中,有学生提问“瑞雪兆丰年”中的“兆”是什么意思?有一位学生答“预兆”,我说:“对”。但一转念觉得“预兆”一词学生也不一定懂,就又问:“‘预兆’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13.
我什么都敢想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老师为小朋友讲了日本鬼子迫害中国人民的故事,孩子们瞪着愤恨的眼睛,听得鸦雀无声。讲完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班里一个平时最调  相似文献   

14.
开心直播室     
四舍五入王老师讲完近似数概念和“四舍五入”法则后,课堂提问。王:宋宁,你家里有几个人?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问要讲究艺术 ,要问到“点子”上。教师应怎样选择“点子”来进行提问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一、提问要有明确性一节课只有 4 0分钟 ,在这 4 0分钟里教学一般只能解决一个“中心”问题。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围绕着“中心”问题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 ,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 ,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引入 14 15后提问 :“14 与 15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有的说 :“都是真分数。”还有些说 :“分子都是 1。”显然 ,这一提问“中心”不明…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     
知道什么叫“一词多义”吗?考试结束后,左小明和丁林艳有这样一段对话,一起读一读,肯定会给你一点启示的。左小明说:“最后一题有四个小问题,我都答了。”丁林艳说:“没问题,这题你准得满分。”左小明又说“:那也说不准,问题在于我是不是答得非常准确。”这几句话里都用了“问题”一词“。问题”,让我们常常想“起需要解答的题目”。左小明第一句话中的“问题”就是这个意思;丁林艳说“的没问题”,相当于“没有疑问了”;而左小明最后那句话里的“问题”则“是关键”的意思。所以“,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意思。其中最常用的叫“本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伏尔加河在俄国。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师:为什么说“俄国”,而不讲“苏联”呢? 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后一段也点明了。师:大家看出了这幅名画产生的时代,这一点很重要,对帮助我们理解这幅画,读懂这篇课文关系很密切。“纤夫”是什么人?“纤”与“夫”在这个词里各是什么意思? 生:纤,是船上的纤绳;纤夫,就是拉船的人,是一种苦力。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挂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近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教法来之于对教材的钻研我刚拿到《燕子》这篇教材,心里是什么法儿也没有的。就是那么看了一遍又一遍,才看出了点“道道”来。就拿第三节来说,这一节共有两句话,写了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怎么样呢?课文是通过“斜”、“掠”、“沾”等词的描写,展示了燕子飞得很轻,很快,很美的情形。我这样理解课文后,教的时候,就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1、默读第三节,看看这节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这节总起来写的什么。 2、划出描写燕子飞行姿态、动作的词,想想  相似文献   

19.
说不清楚     
在主日学校,牧师很想说明“奇迹”一词。“孩子们!”他启发说,“假如我站在一座10层楼房的顶上,因失去平衡往下掉。这时突然一股旋风在半空中将我刮起,送我安全到地面,你们用什么词来描写呢?”沉默很久后,一个男孩举手回答说:“幸运!”“不错!”牧师肯定道,“确实很‘幸运’,但这不是我需要的词。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从10层楼的楼顶掉下来时,一阵旋风从半空中接我而去,送我平安到地面。大家说该用什么词来描绘这一情景?”“偶然!”一个女孩脱口而出。“不对!”牧师这时候有点发急了,大声地讲道,“仔细听着!我现在说第三遍:我在同一座建筑物…  相似文献   

20.
任教多年,经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我天天给孩子讲故事,有时一次讲2~3个,可我的孩子却听了就忘,一个故事也说不出来。”其实,这些家长走入了一个误区,以为给孩子讲故事讲得越多越好。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后来,我向家长介绍了一个诀窍——五天讲一个故事,收效甚好。 第一天,请幼儿自己看一遍家长事先选择好的新故事图书。告诉幼儿故事名称,并提问:“这本图书上画了谁?猜猜他们在干什么?”等幼儿看过一遍后,家长再与他共同认识图书中的重要角色,并帮助他记住故事的名称。 第二天,家长与幼儿共同看书,并声情并茂地讲一遍故事,一边讲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幼儿不易理解的字词的含义,或用容易理解的同义词直接置换,并对故事内容作必要的讲解。最后,与幼儿初步地讨论故事的教育意义,可问:“你喜欢谁?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