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主性活动中,我们要改革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改变在于教师的观念,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如何看待孩子的活动、如何看待幼儿与教师的  相似文献   

2.
“给自己足够的弹性,给孩子足够的信心”,这是很重要的教育态度。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化的今天,如何完整全面地看待一个孩子,促进其自主和谐地健康成长是尤为关键的。“多元”思想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发挥与成功的机会。~旦我们有多元的观念,便能以较为宽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来发掘孩子的不同潜能。如此一来,就不会轻易地落入“只求考试成绩好”的桎梏中,而忽略孩子的其他能力;也不会因此给家长和孩子、包括教师自己过多的压力和期待。  相似文献   

3.
郑洁 《现代教学》2007,(3):27-27
与其说杨福家院士在向我们宣讲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宣讲教师的神圣职责,不如说他宣讲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九条“教师的职责”既是为师之道又是为人之道,都涉及到了我们生存最本质的一些问题:我们如何教孩子看待工作?我们如何教孩子看待世界?我们如何教孩子看待民族,看待国家?我们如何教孩子看待生活?每一个观点都深深地震撼了我,每一个观点都化作现实问题让我坐立不安。  相似文献   

4.
正良好的家校沟通,有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更好发挥和孩子在学校的更好发展。对于单亲家庭的子女来说,更是如此。如何与单亲家长谈孩子的问题?如何协助单亲家长管教孩子并更好地处理自身问题?以下将就这些问题作简要探讨。一、教师如何面对单亲家庭(一)应以优势观点看待单亲家庭单亲不一定是弱势,单亲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学习独立,甚至与父母形成更紧密的亲子关系,单亲家庭中的成员更有机会彼此体恤、彼此了解,学习感恩与付出。所以,教师应以优势的观点看待单亲家庭。老师应思考:我是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尴尬的情形: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师刚揭示活动内容,有的孩子就会说“这首儿歌我已经学过了”“这个故事我也会讲”;或在借班进行教研活动时,借班教师忽然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原班老师已经上过了。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巧妙地处理这种情形?偶遇的两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就会用同样的眼光或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对孩子来说,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就是最好的培育;当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就是鼓励孩子的好方法。因此,自尊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纪桂香 《学前教育》2008,(10):40-41
某幼儿园大班开展“汽车工作室”的活动,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出了各种汽车,并且在带班教师的建议下,孩子们为汽车设计安装了车牌。活动结束后,有的教师提出,在工作室给汽车挂牌,与现实情况不相符合,因为实际生活中车子必须到“车管所”挂牌。活动要注重情景的真实性,让孩子在“工作室”给汽车挂牌,会误导孩子,教师可以增加“车管所”的游戏。有的教师则认为,带班教师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游戏的兴趣,只要孩子有兴趣,不偏离游戏主题。就应该允许。您是如何看待这一争论的呢?  相似文献   

8.
看见     
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关于养育孩子这件事,我们总希望能迅速找到一些"妙方"以及所谓的确定答案。但其实,若想保持做父母的淡定与从容,有时并不在于我们掌握了多少"确定的技术",而在于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在于如何用整体的视角看待孩子,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在这一期的"特别策划"中,我们整理出来了40个养育主张,其中涉及儿童观、健康、心理教育、父母自身发展、家庭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将这些影响家庭教育底色的"重要之事",以拼图的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好让我们能够有机会换一个角度审视养育生活:暂时跳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站在一个完整系统的角度,以一种更为宽阔的视野、更为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自己以及家庭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朱建梅 《生活教育》2014,(15):111-112
从教已近三十年,身为幼教工作者,懂幼儿到底有多少?给幼儿的爱有多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需要教师充满热情地看待所有孩子的一切言行,像孙瑞雪一样欣赏孩子,总以全新的角度、欣喜的眼光、惊讶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言行,发掘孩子新的内心世界,一步步走近儿童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1.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2.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3.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4.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5.
两次迁移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6.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三言两语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8.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19.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20.
一次公开活动,一位教师在“谢谢你”的主题活动背景下组织了一个文学活动“雪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欣赏、谈论,一点点挖掘故事的主题——友爱、奉献、学会感谢。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孩子说出了“雪孩子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小兔心里非常感谢雪孩子”之类的话。活动结束后,有教师提出了“活动说教成分太重”“文学活动不能教”等看法。这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十分困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学活动究竟该怎样组织?是不是念一遍故事就可以了?”“文学活动怎样为主题活动服务?”“不帮助儿童提升,他们能明白文学作品的内涵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