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两个成语皆源出柳宗元的《黔之驴》。长久以来,人们在解释这则寓言或成语时,往往把“黔”当怍“贵州”。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有悖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黔西北花灯”是指流行于黔西北之黔西、大方、毕节、织金、金沙等县市区域的民间歌舞艺术.在其历史流传过程中,广泛地吸纳古今民间音乐,形成丰富多彩的黔西北花灯调,成为黔西北花灯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些丰富的花灯调中,由明清时期流行于北方和江浙一带的[剪靛花调]、[鲜花调]、[秀荷包调]、[妈妈娘糊涂调]等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在黔西北花灯中得以存现,形成有趣的“飞乐”现象,为研究黔西北花灯音乐提供了一档子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黔味小说”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质的贵州小说。方言是“黔味小说”乡土风格的重要载体,然而“黔味小说”的方言英译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实现方言的“文本移植”是“黔味小说”英译的难点。在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从语言-交际-文化的三维转换探究“黔味小说”的方言英译案例,关注译者如何根据源语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作出适应和选择,有益于重构被缺省的文化内涵,有益于“黔味小说”的译介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5.
《黔之驴》第二节的第二个层次,课本标点为:“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按这样的标点方法,似乎表示转折意义的“然”字一直贯到“终不敢搏”。实际上“然”字只贯到“觉无异能者”,其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表明到此句意已经完整。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整个第二节作者叙事的层次:先写虎闻驴鸣而“甚恐”,到“习其声”但“不敢搏”,以至“益狎”试探挑衅,最后看出驴技已穷因而大胆噬食的过程。上述层次正  相似文献   

6.
《嗟来之食》被选人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将“从而谢焉”解释为“于是断然拒绝(黔敖的施舍)。谢,辞谢。焉,指代施舍。”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该译为“(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  相似文献   

7.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相似文献   

8.
徐高峰 《学语文》2005,(5):46-46
《触龙说赵太后》(见高中语文第一册)“念悲其远也”一句,课本注为:“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也。”按此解释“念”“悲”当为同义词。其他文献对这句话的解释均与课本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解释为:“心里惦念着她,伤心她远嫁于外。”  相似文献   

9.
1942年春至1943年夏,黔东湘西交界地爆发了一场以“抗兵、抗粮,推翻国民党政府”为主要内容的暴动。苗、侗、土家、双各族群众20000余众参加,涉及到湘西的洪江、虽界、武冈、黔阳、晃县(新晃)、辰溪、凤凰,黔东的松桃、江口、印江、石牙、铜仁、玉屏、岑巩、镇远、三穗、黄平、炉山(凯里)、雷山、剑河、台江、天柱、锦屏、榕江等地,歼灭了两个保安大队,深重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在黔东湘西的反动势力,杀死一些县、区、乡官吏。国民党反动政府血剿了十个苗村侗寨,焚毁了数以千计的房屋住舍,杀戮了数以万计的暴动者和无辜群众。这一…  相似文献   

10.
0.0.黔东苗语有些动词已虚化成介词和连词:有些动词只虚化为介词,有些则只变为连词,而有些则同时虚化为介词和连词。本文讨论既变成介词又变成连词的现象,试图对tu6、na6、tu2、s、hε1五个动词的虚化途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进行探讨。前两个有介词、连词两种意义,后两个只变成连词,把它们也拉进来加以讨论,以便与变成介词和连词的动词加以对比。本文使用的语料为贵州省凯里市鱼粮村苗语(下文简称“黔东苗语”),它属于苗语黔东方言北部土语,古D调尚未阴阳分化,所以属于7调和8调的音节,文中一律记为7调。…  相似文献   

11.
《黔之驴》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12.
“累”字别解 《淆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一直传颂至今。多年来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原文“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课本注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仔细考究文中“累”字,有“绳索”义,直接指俘虏,本人甚感疑惑。于是我翻阅了几本工具书,把其中的类似的解释仔细地分析对照,发现句中的“累”字解释有误。  相似文献   

13.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14.
蚩尤作为苗族人民的先祖,与上古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并列,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这是至今全国各地苗族(包括部分汉族)乃至国外苗人,专家学者们所公认了的。为了使蚩尤的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并尽快恢复其历史面目,本文将从黔西北苗族民间文化方面提供点滴资料以佐证有关专家学者们的论定。 一、黔西北苗族民间文化中的蚩尤 1、姓氏中的蚩尤 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而蚩尤则没有说明其姓。在黔西北苗族中,“蚩”字是苗姓之一。他称“小花”的苗族有“九支十二姓”之说。传说蚩尤  相似文献   

15.
贵州黔东古为荆楚黔中,属湘、黔、鄂、渝、桂五省(市)边境内的武陵地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坐落在黔东的印江、江口和松桃三县交界处。发源于瓮安的舞水和发源于都匀斗篷山的清水江等大小川流由西向东经黔东而出湖南汇入“古沅水”,最后注入洞庭湖。洞庭湖及其西南广大地区,即武陵“五溪”地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贵州文明文化的最早源头。特别是原属湖南会同的天柱、锦屏是七千年前的炎帝神农之故里,是伏羲、少嗥、颛顼、吴回和共工等古代帝王和英雄豪杰的最早家园;是中华龙风文化、白陶文化、中华天文历法、中华易学、中华文字和冷兵器等的原发地。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曲折沧桑的发展历程“,黔东女性文学”终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应运而生。随后,黔东女性作家作品大量涌现,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发展景象。黔东女性文学的优势文体——散文和诗歌继续稳步发展,后起文体——小说和评论发展迅速,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预示着黔东女性文学即将迎来历史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贵阳黔灵山是驰名西南的佛教名山 ,它的开发得助于赤松和尚。赤松乃清初贵州临济禅宗高僧 ,自幼入黔 ,弱冠出家 ,悟西来意 ,得临济法 ,开发黔灵山 ,创建弘福寺 ,大建道场 ,阐扬禅宗 ,与地方宰官、文人名士交相往还 ,共参“教外别传”之旨 ,遂使黔灵山佛教传响海内 ,弘福寺成为贵州乃至西南的著名十方丛林。又续佛慧命 ,上接天童 ,下开黔灵 ,使弘福寺临济法脉代代相传 ,历经十余代而至民国末年 ,这在贵州佛教史上可谓独具独色 ,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8.
瓮洞镇,贵州省天柱县属,位于贵州省黔东南最南端,地处清水江下游,与湖南省会同县、芷江县、新晃县、黔阳县犬牙交错,是由湘入黔的门户,清水江吐物纳资的咽喉,总面积156.75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总人口22759人,苗族占人口总数的99%。 瓮洞镇历代为“蛮夷腹心”之地,历史地位十分重  相似文献   

19.
《嗟来之食》被选入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将“从而谢焉”解释为“于是断然拒绝(黔敖的施舍)。谢,辞谢。焉,指代施舍。”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该译为“(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首先,单从字面意思看,将“谢”译为“辞谢”尚可,但“从而”能译为“于是断然”吗?其次,分析文言虚词“而”的语法意义,在此表示顺承关系,连接前后两个有先后联系的动词,其施动者应该是黔敖,意思是“(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由此看来,“从”当译为“跟从、追赶”,“谢”当译为“道歉”,“焉”当为句末语气词。其三,结合课文内容看,在“齐大饥”之时,黔…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