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理论、法理念、法制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理论对理念有着表层意义上的指导作用,而法理念对法制度有着导向作用。法理论的移植不应有绝对的、政治性的界限,民族信仰贯穿在法制度之中。法理论、法理念对法制度的影响取决于理论、理念与民族信仰之间的和合。  相似文献   

2.
差异法的价值是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是法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法的价值的主体是人,法的价值的客体是法。法的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第二,是人对法的期望、追求、信仰。法的价值是一种总是高于现实状态的法的理想状态,是人的相关思想与行为的目标。法的价值在指导人类的同时,又评价着人类关注的法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及人类的相关思想与行为。  相似文献   

3.
“法的合法性”问题是建立在关于“合法性”中“法”的广狭义理解基础上的,潜藏着人们对法的本质的一般认识,体现了人们依照应然法的标准而对实然法的评价。法的合法性来源于理性与信仰,是以现实社会为基础的,其中潜含了人们对法治理念的认可。韦伯与哈贝马斯关于法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思辨中包含了对“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共识,着重于对理性和信仰的分析。这为我们进一步思考法的合法性问题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交际法的基本教学原则 ,实施交际法的必要性 ,交际法对教师的要求 ,我国目前实施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等几方面对交际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先对守恒法进行了介绍,再重点分析了原子守恒法、电荷守恒法、得失电子数守恒法,并以实际例题帮助理解,目的在于加深对守恒法的理解,提高化学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偲  李晓东 《文教资料》2015,(3):178-179,190
本文对新疆五所高校旅游管理大四学生针对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的喜欢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实习法、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对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较反感。教师对旅游管理六门专业核心课惯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学生期待教师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设置各种教学方法所占课时比例。  相似文献   

7.
李晨光 《中国教师》2010,(Z1):439-440
通过对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情感法、鼓动法、隐瞒法、通俗法、启发法、提炼法、榜样法七种语言方法的阐述,揭示了教师恰当的运用语言对教学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化学方程式法、原子守恒法、电荷守恒法及电子守恒法对一道习题进行了多种方法的解答。通过对各解法间关系的分析说明了三大守恒法的思维来源和解题的"巧妙"之处,以及三大守恒法与化学方程式法的关系。指出化学反应计算题的教学策略是用化学方程式法强化基础,用三大守恒法提升技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近十年间全国卷立体几何题中几何法和向量坐标法的应用概况的统计,及新课标对几何法和向量法的目标分析,从文、理科学习对比中彰显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几何法和向量法对比中突出向量法的便捷美,重新阐明了立体几何命题的出发点及几何问题坐标化——算法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法的品性展示着法的使命、尊严和生命,它是不断敞开着的生长过程,也是思想对其不断解蔽的思辨过程。西方法哲学经典理论从各自视角对法的品性的解读呈现出多样化图像,我们可以从中统合出法的品性之"三一"式体系:法的公理品性、共识品性和公器品性。法的公理品性,是人的尊严与生存法则,体现着法的总精神,它是良知与良法之根;法的共识品性,是对法的公理品性的道德信念,体现为公共正义感和民族精神;法的公器品性,是指法对其公理品性的具体确认与强制实现。前两种品性保证了法之良法品质,后一种品性保障了法之效力性能,这三种品性共同构成法的精髓:法是通过道德共识而对自由公理的普遍确认与有效保障之神器。  相似文献   

11.
冯亚宏 《物理教学》2010,(1):38-40,27
掌握必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理研究方法较多,如实验推理法、类比法、物理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化法等。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实验推理法较为重视,因而学生也掌握较好。但在教学中对转化法的重视不足,甚至成为教学的盲点,从而造成学生对转化法的理解和应用较差,  相似文献   

12.
习惯法信仰浓厚、宗教法信仰普遍、国家法信仰欠缺是我国少数民族法信仰的现状。少数民族法信仰具有国家法信仰的整体差异性、民族习惯法信仰的普遍性,法信仰的多层次性,法信仰的多元性等特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必须树立起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法的权威,提高他们对国家法的信仰。培植少数民族国家法信仰,对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维护国家的繁荣、发展、稳定和统一,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树立中华民族良好国际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数控车床常用的"试切法"对刀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序试切法"对刀方法。选择数控车床加工常用刀具,给出了"程序试切法"对刀的对刀步骤、试切程序和"试切法"对刀的误差修正方法,并分析了"程序试切法"对刀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方法较多,但从影响的范围和发展的方向及推广的价值上看,听说法、交际法、折衷法及张思忠16字教学法当属主流。从方法本身来看,交际法是对听说法的扬弃,折衷法和张思忠16字教学法又是对听说法、交际法等的扬弃。  相似文献   

15.
对排列组合的解题技巧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解题效率以及解题的准确程度。基于此,本文将对排列组合的意义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排列组合的解题技巧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主要包括捆绑解题法、插空解题法、插板解题法、逆向思维解题法以及定序问题解题法五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份关于“过程法”的问卷调查内容的概述及结果分析,初步检视了“过程法”在二语(L2)写作教学中的地位及实施现状,认为人们当初对“过程法”写作教学的那份热情已逐渐消褪,关于“过程法”的争论也变得更为理性,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灵活运用“过程法”的做法也被普遍接受.文章据此认为,有必要对“过程法”的本原进行重新审视与深入探索,以防止“过程法”被过度简化为一套死板僵化的教学“程序”.文章还对近年来出现的从社会、政治角度研究写作教学的所谓“后过程法”进行了简要探讨,认为对“过程法”来说,“后过程法”是挑战更是补充,有助于教师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但短时期内“后过程法”难以取代“过程法”.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解析几何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解轨迹方程问题,有些同学对此类问题常常会觉得无从入手.本文举例说明求解此类问题的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定义法、反置代换法、直接法、参数法、交轨法、几何法、转移法,以期对同学们的解题技能和解题技巧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德国环境刑法的法益观大致经历了“强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弱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生态人本主义法益观”的发展路径。当前为了规制环境风险,德国刑法基于生态人本主义法益观而对人的法益和生态法益加以保护。为此,一方面规定了大量危险犯特别是抽象危险犯,使环境刑法的法益保护大大提前;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刑事处罚早期化过度延伸,又通过比例原则对生态法益进行限缩,仅在损害风险逾越社会可容忍界限时才加以处罚。我国应适度借鉴德国经验,稳步推进环境刑法的法益观走向生态人本主义法益观,并以比例原则和相关标准对生态法益进行限缩。  相似文献   

19.
南宋人的法观念在南宋的司法实践中充分地予以展现,其对法的理解外延较为广泛,既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也包括家法族规等非国家制定法。中国古人对法的理解是一种大法律观、大规范观,这种法观念满足了南宋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和谐、纠纷化解做出积极贡献。本文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判例为主要依据揭示古人对法的理解,再现古人法观念,以期对当代司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典对“末法”一词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定义,导致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末法”的定义屡经修改而仍难统一。印度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开始,就进入佛法逐渐衰亡的时期,此即“末法”时期。中国佛教认为自佛灭之年算起,要先经过“正法”“像法”两个阶段,然后才会进入“末法万年”阶段。日本佛教受中国佛教的影响,接受“正像末三时说”,且“末法”意识对日本佛教和日本社会影响深刻。20世纪初期日本佛教学者对“末法”的认知,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上“末法思想”的理解,也造成对“末法”概念产生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