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东尼·拉瓦锡是18世纪法国化学家,在他那个时代,人们认为物质燃烧是由于含有燃素。拉瓦锡不迷信权威,经过多次实验,推翻了燃素的理论。1772年,拉瓦锡通过白磷燃烧实验发现只有部分空气会被  相似文献   

2.
例1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因受到当时“燃素理论”的错误影响(即该理论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气中去了),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一、以氧气为信息源,考查科学发展史例1 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1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但由于受“燃素理论”的影响(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散逸到空气中去了),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17世纪,由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金工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弄清燃烧的本质。那时有些科学家提出“燃素说”来解释,认为一切可燃物如木材、磷、硫磺等以及能烧成渣的金属都含有燃素,而不燃物如石块等不含燃素。燃烧时发光和发热,就是燃素从可燃物逸出体外。拿金属来说,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5.
多走几步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从中分解的纯粹气体可以促使物体燃烧。普列斯特列习惯地从当时盛行的“燃素说”的常识出发,将它命名为“失燃素的空气”。同年10月,普列斯特列带着他的实验到法国游历,受到化学家拉瓦锡的接待。当拉瓦锡得知普列斯特列的实验后,他立即重做了一遍,得到了那种新的气体,并第一个将它命名为“氧”,并以此建立了燃烧的氧气理论,这是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随着冶金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使用火的实践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化铁、炼焦、制陶、烧石灰、蒸酒精以及玻璃,肥皂等工业生产的需要促使人们去深入探求火及燃烧的本质。1703年,德国医生及化学家施塔尔(G.E.Stall,1660—1734)系统地提出一种关于燃烧的理论——“燃素说”。燃素说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而由这种火微粒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燃素是种  相似文献   

7.
一、简要分析2 0 0 3年贵阳市初中化学全面进行课程改革 ,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阅读与简答题型即能充分地体现以上几点 ,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二、步骤与方法阅读→采集信息→筛选信息 (提炼 ) 显信息隐信息 →分析归纳→原理方法→语言表述三、典型题例析例 1化学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早在 1 8世纪就先后独立地发现了氧气 ,但由于受“燃素理论”的影响 (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 ,物质燃烧后剩…  相似文献   

8.
公元1744年,英国发生了一件令世人注目的事情,新的化学元素——氧被发现了,整个化学科学面临着一场变革。然而,新元素的第一发现者普利思特列被传统的理论所禁锢,毫不怀疑地用当时流行的“燃素说”来分析这种新气体的特点,他只觉得氧很纯粹,不含燃素,便把它定为“无燃素气体”。同时,普利思特列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拉瓦锡。这位法国化学家却心存疑问,亲自反复地进行实验,终于用氧化燃烧的理论推翻了“燃素说”,使化学变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王波 《化学教与学》2023,(24):16-20
氧气从发现到其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舍勒和普里斯特利先后发现了氧气,但二人受传统燃素学说的束缚,分别将其命名为“火气”和“脱燃素空气”。拉瓦锡凭借着敏锐、灵活、独特的发散性思维,找到燃素学说的漏洞,提出了科学的燃烧理论。克拉普罗特称中国人马和最早发现了氧气,但《平龙认》一书是否真实存在仍需考证。氧气的发现史不仅是物质的发现史,也是科学方法的发展史和科学思想的演进史。通过对氧气发现史的学习,认识到其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33.旧学说百年统治终破产新原理一时沉埋永放光——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看来燃烧和空气大有关系。"他一边洗脸,一边说。"燃烧不是物质内的燃素在起作用吗?"玛丽一边收拾仪器,一边问道。"大家都这么说,我看未必就是这样。"原来自波义耳研究燃烧现象之后,1606年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燃烧是历史最悠久、最普遍,又是最奇妙的化学现象,在人们对燃烧有了正确认识之前,最有影响的燃烧理论要算得上燃素说了。燃素说最先由贝歇尔提出的,直至施塔尔才正式确立。他们认为物质能够燃烧,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燃素”的特殊东西,物质燃烧就是物质失去了这种特殊东西而变成灰烬或残渣。燃素说曾统治化学界长达10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它起到过相当积极的作用.它的最大功绩是使人们逐渐抛弃了冶金术.最终使化学从冶金术中解放出来。它的流行也为近代化学萌芽赢得了时间。然而燃素说毕竟是非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以往教《燃烧与灭火》是“牵”。特别是关于燃烧的三个条件,先让学生看图,哪些物体能燃烧,哪些物体不能燃烧,从而得出“可燃物”。再做实验,隔着铁片烤火柴,得出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最后通过分析烧煤的炉子,得出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总之,一步一步牵着走,直奔结论。 今年教《燃烧与灭火》,我想应该真正让学生自己发现燃烧的条件,因此首先要在教学材料上下功夫,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材料: 石头,砖块、细铁丝——非可燃物;煤块在酒精灯上燃烧,三五分钟看不出燃烧的迹象,但学生都知道煤是可燃物。木条次之,纸条见火就燃,而打火机射出很小的火花,可燃气体立即燃烧。还有常用的酒精灯。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热学教学中,讲“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时,用压缩空气引火仪来演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热能增加”的实验,很直观。但许多老师做此实验时都失败了。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知道,物体要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是可燃物,(2)达到燃点,(3)有足够的氧气助燃。根据这些条件来进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活塞漏气或者活塞下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位老师讲《燃烧和灭火》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可燃物”时,学生七嘴八舌,很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几个自己认为比较得意的名称。“易燃物”、“可燃物”、“能燃物”……老师一听,及时给予了肯定:“大家说得都很好、都不错,但科学上,我们把这个条件叫做‘可燃物’。”学生谈的这些条件名称真的是“都很好、都不错”吗?其实不然。“易燃物”,顾名思义,就是容易燃烧的物体,只要是可以燃烧、能够燃烧就可以。“可燃物”固然正确,但“能燃物”就错误吗?教师一句“科学上叫‘可燃物’”,“能燃物”就不科学吗?科学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取火     
火,是物体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焰。火的开始使用,是人类最早最伟大的化学实践,它使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向文  相似文献   

16.
提问在进行物理学科“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教学时,我采用了某位特级教师的精彩教学设计,但是,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我提问:“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快?”一位同学脱口而出:“一样快!”顿时,我自以为精心设计的悬念成了乏味的“白开水”。带着破坏了的心情,我还是按教案继续讲了下去。在此,我想请问:当学生一下子说出了标准答案时,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拉瓦锡与《化学概论》湖北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32100)郑根稳拉瓦锡是推翻燃素学说,建立燃烧的氧化学说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家庭富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其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但拉瓦锡...  相似文献   

18.
燃烧实验     
李子涵 《数学小灵通》2009,(7):53-55,16
1乐乐在科学课里学习了“燃烧”,他懂得了在一般情况下,燃烧要有三个条件第一,这个物体要具备可燃性;第二,要有可燃气体,如氧气等:第三,要有火源,如明火等。  相似文献   

19.
片段一:将多种材料在水中“混合”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例如冲糖水、炒菜等。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混合后的物体还能分离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高锰酸钾、铁粉、锯末、沙等物体,同学们也带来了自己想研究的物体。把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用小棒搅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把你们预测的结果记录在“预计的现象”一栏里。犤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他们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问题进行猜想和预测。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一致,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体验成…  相似文献   

20.
本课件为“凹透镜成像”的动画演示,通过拖动燃烧的蜡烛,改变物距,演示物体通过凹透镜所成的像,帮助学生理解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及规律,其制作过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