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讨论了佛典翻译家鸠摩罗什的生平及其佛经翻译,指出:东汉以降,大量有关翻译的记载都与佛经翻译有关.  相似文献   

2.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所译经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可谓前所未有。本文对玄奘生平及其翻译贡献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玄奘在佛经翻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佛经翻译开始,至今已有1700多年。我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4.
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译经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 研究,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卓绝贡献,他是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巨星之最,是开创佛经“新译”的开山鼻祖,提出 了翻译的标准和“五不翻规则”。  相似文献   

5.
玄Zang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译经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对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卓绝贡献,他是中国佛经四大翻译巨星之最,是开创佛经“新译”的开山鼻祖,提出了翻译的标准和“五大翻规则”。  相似文献   

6.
翻译浅谈     
(一)翻译标准的探讨 我国的翻译史约始于近二千年前佛经的翻译。直到清末民初,翻译家严复在他翻译英国十九世纪科学家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一书的卷首《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后,我国翻译界才有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开创了近代翻译学说这门“新学”。严复之前一些翻译家也曾有过对翻译标准的探索。如唐代的玄奘提出过“既须求真,  相似文献   

7.
潘亚丽 《海外英语》2012,(5):153-154,170
作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两位的著名翻译家,竺法护和鸠摩罗什分别是翻译手法中直译和意译的代表。该文从两人所处的客观条件的不同对其翻译特点进行分析,以说明客观因素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女性与翻译     
随着中国社会越发走向现代,翻译界不断涌现出了许多女性,这与现代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及有关。在封建社会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妇女在学术领域内成就少,中国历史上除了有很少几个女诗人外,少有女科学家、女教育家、女翻译家。翻翻中国的翻译史,虽然源远流长,但我们只能看见翻译佛经和封建迷信的道安、彦宗、玄藏等。佛经翻译开始于西汉末年,此后长达一千多年都没有女性译者。到清朝末年也没有  相似文献   

9.
早在我国古代,为使众人正确理解佛教的根本宗旨和思想精神,一批佛经翻译家提出并实践了“得意忘象”的翻译思想,纠正了“格义”翻译法所造成的对佛经的误解,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在今天对翻译要求严格、细腻的专有名词的翻译中“得意忘象”式的翻译也是好翻译的一个显著特征。当今中国在世界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中国外语教学,特别是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是外语教学为中华民族的新崛起应付的一份努力。  相似文献   

10.
文质之争,又称为直译和意译之争,是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历年来围绕直译与意译的争论,出现了不少重要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家。本文主要从佛经翻译中诞生的文质之争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译学史中的直译与意译的论战,并致力于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鸠摩罗什是我国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他颇具特色的翻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探索他的翻译活动,研究他的翻译思想,一方面是借鉴和学习,另一方面是开拓和创新,从而推动和促进我国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迎丽 《考试周刊》2010,(52):32-32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本文对中国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佛经翻译家,支谦在佛经翻译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求信"、"求雅"的翻译理念究其本质就是清末学者严复所归纳出来的"信达雅"翻译观。支谦的翻译思想是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之起源,它植根于中华文化之沃土,成长于佛典翻译活动,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个性。挖掘支谦的翻译思想,并以现代视域加以阐释,旨在将之纳入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的话语体系,古为今用;同时也修正我国译界某些学人对其片面的解读,更正其滥用西方翻译话语理论予以随意裁剪之行为。  相似文献   

14.
竺法护是西晋高僧,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经翻译家。有的学者根据竺法护的传记资料认为,他翻译佛经的原典取自西域,是用西域文字写成的"胡本",而不是梵文经典。通过综合考察竺法护的传记及其所译佛经的序言、后记,并运用梵汉对勘法进行辅助考察,我们推测,竺法护译经有些要籍,其原典很可能是梵文佛经。有些汉译佛经取自西域,但其原典未必是用西域文字写成的。通过中外文献对勘法来确定原典的版本和语言,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彭薇  刘秀敏 《文教资料》2011,(18):79-80
义净是与玄奘齐名的唐代西行求法高僧.而且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大量佛家经典.同时也著述作书,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及其译著在佛教史和中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周湘婷 《考试周刊》2013,(88):29-29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主要得力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本文对佛经翻译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百琴 《海外英语》2010,(2X):106-106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佛教东传中国,大放异彩,则主要得力于佛经的汉译。中国的翻译文学,历史上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此时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此时仍主要是以各类经书的翻译为主。第三次是在中国的近代,这时翻译的种类开始增多,多种文体的翻译相继出现。从上面三次翻译高潮的回顾可以看出,佛经翻译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既然佛经翻译的历史如此悠久,就不得不谈谈佛经翻译的方法或者说是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卓有成就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翻译家。梁启超走上译学之路是有明确目的的,就是为了"富国新民"。他的译论、译作及其对佛经翻译的研究都体现了其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是梁启超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简论翻译小说在中国流布之始翻译小说流布中国是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后。在前,世界文化虽与中国文化有过两次交流,但均不是小说。第一次交流是通过翻译佛典,可称之为“译经”时期。这个时期之发轫是很早的。《尚书·周传·归禾篇》已有记载;下至隋唐,中经秦汉两晋,翻译佛经可谓盛举。因译经与佛教密不可分,故翻译家大抵是僧人。西晋初  相似文献   

20.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