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全新的思想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为构建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贡献了智慧与方案,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切实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然价值,首先要理清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从整体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满足安全与归属、强化共同价值和弘扬"和"文化等方面入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现。  相似文献   

2.
当前,西方文明出现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理论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在中国的引领下,将开创人类新文明。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视角出发,赫勒揭示出阶级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分工造成日常生活异化,进而导致以信仰危机、文化危机甚至人类生存危机为表征的整个社会异化。为克服社会异化,赫勒提出“未来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构想,旨在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主体的态度、塑造个体的个性等手段来克服日常生活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合流,从而构建起“未来社会共同体”。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执着于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塑造,是依靠人们自愿选择和共同努力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统一的共同体,是为全人类存在的共同体家园。赫勒的“未来社会共同体”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共同体,其对人道主义原则、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观、共同体意识的强调,为我们今天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颇多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从全人类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出发,为解决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生存危机所奉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一样,都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两者既一脉相承,在哲学基础、价值追求和实现条件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和时代传承;又因历史坐标和时代背景不同,在科学内涵、目标构建和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它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诠释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从各个维度对人的生存境遇提出种种变革。"互联网+"促成人类形成前所未有的"数字化生存"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的认知体系、人类的交往行为和感性基础。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人学反思,不仅作为当今时代人学不断进步的内在需要,还是实现我们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国家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中国成功进入到新时代、中国国际角色出现新变化、中国开启了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的时代命题,它细致的讨论了"我们要建造什么样的世界和怎么建造它的问题",这个命题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将如何处理新形势下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明确回答,并且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哲学家从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角度出发对"共同体"概念进行了大量阐释。其中,马克思从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未来社会形态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党的十九大根据时代形势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做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国际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型的世界关系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契合大多数国家的发展要求,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这一思想的讨论,学术界提出了"过渡阶段""次生阶段""早期阶段""历史形态"等观点。分析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循"原始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世界历史"进程;二是以"部落所有制"-"古典时代的公社或国家所有制"-市民社会所有制-共产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展开。基于此,仍需对以下基本问题进行再思考:论述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关系,不能按照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造成一种理论性错觉,乃至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解释为从"多"走向"一"的理性化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之处,体现出一种动态性的实践本质,继承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进一步论述这些问题,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马克思经典思想的内在继承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由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略三者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执政规律的体现。生产力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应在遵循生产力发展、事物普遍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原则基础上,推动国际社会“孤岛”融入世界发展洪流。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02-1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间共处与交往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以及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拓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理念。教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应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增强教师国际素养等方面突显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共同体意识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解放不仅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命运的必然旨归.通过阐明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入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由此,马克思建立了"人类 人类命运 自由人联合体"的"解放逻辑",并依此探寻实现人类命运终极样态的现实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人类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到马克思的"解放逻辑".在厘清"人类""命运""人类命运"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人类命运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困境,进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精髓、要义和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主动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坚持主权平等、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等五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在探讨有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应该将人们既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这一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论原则。现实的人作为"剧中人"与"剧作者"的统一体,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未来社会要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应该既超拔于任由自然控制的动物性状态,又摆脱特定历史或社会关系条件对人的限制和不合理规制,从而克服"剧中人"与"剧作者"两种角色相互分裂的状态。对"剧中人"与"剧作者"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既是马克思世界观、价值观,又是认识论与方法论。它蕴涵着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科学态度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未来社会理论的理论生长点和基本的运思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风险不断增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大格局和大智慧的中国方案,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互利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美好生活的基本样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美好世界,是对未来人类美好生活的具象描绘。但当前世界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严重阻碍了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为全人类共生、共存之道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实现未来人类美好生活提供了多重思路。  相似文献   

16.
爱国报国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存在内在统一关系。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生态理念、责任意识、和平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学校要紧扣爱国报国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统一关系阐明育人目标,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相辅相成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效培育青少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阶级"这一群体内在具有的群体性是深入思考马克思无产阶级与其人类解放学说之间内在关系机制的理论切入点。马克思对阶级群体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这个群体特性得以生成的社会物质动因及其在此基础上群体得以解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而展开对实现人类解放的构想和论证。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及其所承载的人类解放理想的整体理论逻辑和价值旨趣在当今时代仍具有时代效应,仍不乏其理论的科学性、批判性和规范性意蕴。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世”概念首次将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上升为地质性力量的存在,由其所引发的生态批评研究范式转变,对于应对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意义重大。然而,围绕这一概念目前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其人类中心主义与普世原罪论倾向的批评。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在根本上去中心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共存的生命共同体;其包含的“生生”之学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存在契合之处,有助于建立人类世危机下的多元生态责任共同体。以其为观照,有利于“人类世”语境下中国生态批评的话语建设,从而为化解人类世时代的人类生存困境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格局。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格局。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农业社会中,人对于自然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颠倒了过来,成为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的关系,从而带来了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人类生存的危机,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新的理念,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它涉及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理论问题,也涉及人类…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教师较少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既反映了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共同价值追求,又呼吁当今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精神与文化危机”问题,启示我们从教育视角反思当代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基本遵循。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论述揭示共同体精神的理论之基,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新时代的具体要求论述共同体精神的历史传承,并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现共同体精神的显现方式,最后以共同体精神构建新时代道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