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睿 《中国考试》2023,(1):31-37
在以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推动我国由考试大国向考试强国转变进程中,考试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推进考试文化建设,必须找准历史方位,从时代要求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考试文化发展思路。中国式考试现代化面临的是考试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兼顾科学与公平的现代化,是将中华优秀传统考试文化与现代考试理念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化。为完成新时代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考试文化建设在精神层面应构建教育考试核心价值观,在制度层面应加强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及制度背后凝聚的价值导向的宣传,在物质层面应加强与考试历史文化、与育人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考试文化建设,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
文化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中汲取实践经验,也要俯视新时代剖面、回应时代之问。列宁立足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在列宁文化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巨大成就。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审视文化现象,结合新时代特点与矛盾,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逻辑。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底色,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必然,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3.
蒯大申 《中文自修》2012,(Z1):114-115
文化强国建设特别需要一个与此伟大目标相匹配的制度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将迈向一个新阶段。所谓"文化强国",主要不是体现在物质因素上,而是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软实力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作为近年的热点政策话语,体现了科技和教育作为孪生性概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汇处与联结点,通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呈现科教兴国与教育强国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战略正迅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深度耦合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知识—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分析框架,在坚持已有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一是树立辩证科学观,警惕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倾向;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制度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能力建设;三是建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剖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重塑高等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具有深层逻辑关联。教育强国以文化强国为基础,文化强国以教育强国为动力,构成了教育强国的基本文化逻辑。深刻认识教育强国的文化逻辑,还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方位,阐明教育强国的文化遵循和文化使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领,以教育强国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文化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方向、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指导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意义体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增强扩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建设高教强国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使命。建设高教强国不仅取决于高等教育本身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本身的因素,同样也取决于所处的各方面制度环境。这些制度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环境;二是经济制度环境;三是学术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教育自信是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教育自信的发展道路,在于传承了中国特色教育理念,走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在于构建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坚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在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践履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在于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铸牢教育强国建设的自信自觉,需要我们在世界教育环境中不断创生“中国范式”、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走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成果,建设科技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核心动力,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人才自主培养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深化体制改革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保障。基于此,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多重要义,探索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发展的初衷,坚持推动全球开放合作的科技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不仅彰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践逻辑的一脉相承。当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要关头,更应发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凝心聚力的作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紧迫性和使命感,人民是文化强国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享受者。因此,从多维层次去关注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民主体性,能充分体现人民强、国家强、文化强的文化发展逻辑,反映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11.
教育强国建设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引领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发挥培育新人、推进创新、传承文明、凝聚共识的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主体力量、提供智力支持、厚植文明底蕴、形塑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课题,强化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凝聚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方向。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发展阶段;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进入全面素养提升阶段;始终关注教育公平,公共教育服务迈入均等化阶段;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公民并举的办学格局。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中上水平、人民教育获得感逐步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改革因势而为、与时俱进,形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即制度上,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方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动力;价值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公平与优异并存体系;方法上,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设教育法制保障的体系。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导向、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崛起的世界大国的表征与必然,新的时代、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绘制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首先必须明白建设文化强国的逻辑起点与目标指向,阐明其思想渊源、内涵指涉、实现路径与理念价值。研究在厘清中国共产党从文化救国、文化立国、文化兴国到文化强国的百年文化观演进的历史脉络上,指出文化强国建设是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的一脉相承的延续和升华,继而从学理的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与时代特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界定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并以逻辑推演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在意识形态、双创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对外传播等领域的具体路径。在理念价值上文化强国建设对内确认中华民族整体意识与国家认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对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实践的“中国范本”,是中国文明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世界文明的伟大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14.
大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思路,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保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廉洁的政治为保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建立起主流价值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以治理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路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治理本质是教育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有效行使。面向2035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教育治理主体、教育治理手段、教育治理对象、教育治理效能等要素结构上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治理主体更加强调多元参与、治理手段更加强调依法治教、治理对象更加强调主体自治、治理实施更加强调内在自觉。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深化党在教育治理中的根本制度建设;加快教育立法、修法,深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纵横向权力配置,重视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机制建设,提高教育决策和政策调整的适切性、科学性;深化教育治理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16.
激励相容是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前提条件。中国农业发展激励制度在“农业新目标提出—农业发展激励制度边际功能衰减—农业政策偏差”过程推动下不断演进,具体改革大体沿着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激励对象确认两个思路展开。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农业发展激励制度需要确保所有农业经营主体在此过程中可持续地获得足够的收益,但在实践中面临着平衡多元化目标、兼顾多元化产业发展、包容多主体共存的现实挑战。农业强国建设激励制度优化的总体思路是匹配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的比较优势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多元化目标,以最小化激励成本原则协调政府和市场关系,鼓励不同地区和农业经营主体自主探索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分工和增收渠道。实现这一制度变迁的实践路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拆分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确保所有激励措施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7.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生领导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素养,而非少数精英或领袖所独有的职业素养。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既是建设现代服务文化、责任文化、公民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国家制度创新水平、规则创新水平和管理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成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出版部门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出版又好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这是适应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存在的总量不足、所占比例小等现实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加强与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是文化强国建设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人才的大规模、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内涵之一。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人才的高水平、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所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结构的不断协调,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