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不仅要把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支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而且应肩负起向世界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弘扬中华文化应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花大力气建设和谐、文化的校园。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教书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价值的弘扬。广大教师不仅要做文明的传播者,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以陶行知为榜样,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注重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引领学生“谋划人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3.
陈刚 《学周刊C版》2023,(34):115-117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社会新思潮不断涌现,给高中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高中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淡。高中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细微处入手,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促使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出发,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其文化素养。本文先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再论述具体的渗透策略,希望给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如文化价值危机及传承危机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主要的知识群体,应自觉肩负起乡村文化秩序重建的历史使命,即“尽心”传承乡土文化,“尽职”守护乡村课堂,“尽力”传播文明乡风。在乡村文化秩序重建中,乡村教师要敢于作为,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道德模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行为体现了道德准则的要求。运用道德模范力量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防止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消极影响,增强大学生自我良好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将道德模范事迹学习纳入责任教育专题”、“通过网络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道德模范的光辉形象”、“以道德模范力量带动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中的自我教育”等三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2016,(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孔孟之乡,近年来,济宁市教育系统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实际,提出“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教育要先行”的工作目标,制定下发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培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优秀的  相似文献   

7.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据此,新课程及时进行了改革,在教材中编入了部分戏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感到很欣慰,也多了一份弘扬中国民族戏曲文化的责任。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究、在实践。总结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经验,我认为“三维体验”对激发学生的京剧兴趣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他们“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促进文化传承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从文本中挖掘教学素材,构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堂,让学生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9.
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诗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意教育”的内涵核心是关注“人”的精神状态,是寻找美的教育,是涵养教师精神家园的教育,是滋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教育。“诗意教育”可以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环境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能够实现两个过程的双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不竭动力,也是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为学生群体服务的,所以这两个过程有着相同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探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路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师范学校是为社会输送师资的,是教育的基础。师范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精神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12.
学校和课堂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学校的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不足,我们要正视它,改进它,特别是作为初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自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3.
经济腾飞必然推动文化的繁荣,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中“明德、和合、礼爱”等优秀思想值得我们传承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迫切性问题。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大背景下,本文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道德有所滑坡现象,探讨通过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达到加强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对台湾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而在传统文化与台湾教育的双向作用中,教师群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传统文化经过教师群体的吸纳,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台湾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群体的作用,传统文化不但无法对台湾教育产生影响,而且其本身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据,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因此,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责任和使命。在西方文化大力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结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也多次强调,要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研究,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近日,本刊记者就现今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现实意义,对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以及弘扬的主要内容等问题采访了罗国杰同志。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在1990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化艺术工作座谈会》上,李瑞环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瞩目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把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搞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十分重要的论断,把弘扬民族文…  相似文献   

18.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语文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寻找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基本途径,以便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和继承它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为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和继承优秀文化思想,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积极更新观念,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机制建设作用,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进一步明确,考试命题工作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国家观、文化观”.由此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