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与职业》2003,(8):51-52
很早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会拍一些音乐电视,那些中国大陆早期的MV,不是用胶卷拍摄,也没有现在泛滥的蹩脚的电脑特效。然而画面都是很考究的。其中印象颇深的叫《姐姐明天就要嫁人了》。是一个弹着吉他,头发搭在脸上,不太漂亮的女孩子唱的。画面里穿插着许多老旧的照片,片中昏黄的色调,起伏着童年的回忆———温暖而惆怅。像是黄昏里喝下去一杯红酒,脸蛋涨的红红的,看着街灯燃起来,不愉快,但也不难过,只是心里想的尽是不着边际的东西。彼时我尚小,还不至于去为这伤感,只是想到,我也有姐姐,她也终归要嫁人的。在这个国庆假期里,…  相似文献   

2.
母亲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这个夜,在灯下再读徐再思的《雨夜》,就更加别是番滋味在心头了。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望着书桌上的相架,看着母亲幸福地拥着亚微笑,我的心绪竟也像这初夏的雨一样,散散漫地飘荡开来。母亲是美丽善良而富有才情的。说她有才情因为他曾经在极其艰苦的家庭条件下,顽强而执著地读完了高中,这在我们家乡一带,她恐是唯一一个拥有如此学历的女性了。母亲常常我们姐弟四人说:“要不是你们的姥爷姥姥开,说不定现在我斗大的字都不识呢;要不是那家里太穷,说不定我也上大学了呢,很遗憾没上大学。”我知道,母…  相似文献   

3.
我已经大了,大到没有妈妈的扶持我也可以自己生活了;大到没有妈妈的叮咛,我会更自由;大到很久不回家,却总想抱着妈痛哭;大到妈经常来电话催我回去看看,说家里的枇杷已经熟了,等你回来吃。在外读书,在外工作,似乎自己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在身边的自由的生活,习惯了几个知心朋友偶尔聊天畅谈的生活,习惯了一个人静静的看书,睡觉,想心事,想妈妈。妈妈还好吗?下个星期回去看她吧!每次我都会这样想,不管是真的想看看妈妈,还是很久没回去连自己都过意不去的想应付一下,可是真的到了下个星期,又不知道被什么事情冲突了,看妈妈似乎永远是第二位的,想…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聚会     
初三,一个难忘的时期,我们都曾经历过。有经历,就有感受;有感受,就有动人的故事。中考后的一天,曾经是初三同学的我们又聚在了一起。瘦高的Fire,大眼睛的Omi,帅气的Dan和学习优秀的Earth。我们就在大街上漫无目的的走着。突然,Dan提议说要去划船,于是我们去了公园,租条船,漂向湖心……我们四个人坐在船上,面对面,眼神却很茫然,都在看着那模糊不清的远方。阳光是那样的灿烂,湖面微波拂动,我们的心情很是无奈,再也没有了往日一起的兴奋、喜悦。也许就在明天,我们就要分开,各自寻找自己的方向。“喂!高兴点好吗?又不是再也见不到了!。”我打…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过客     
人是真实的人,事是真实的事。那一年,是一个值得回味的一年,带着失落,带着无奈,我走入了一个陌生的学校,加入了陌生的人群。也许是性格的原因,也许是心情的原因,我学三毛的淡泊,渐渐远离了现实的生活。我崇拜三毛,并且崇拜的要死。一套长裙,一头长发,一条长纱巾,坦然地面对漫天的飞沙,自然、从容,并以此为乐,真希望自己就是她。恍然间,两个月过去了,陌生的教室依然陌生,原来并不熟悉的面孔依然不熟悉。每天背上书包,带上耳机独来独往,穿梭在学校和家之间,一个人生活,一种寂寞的美,一种孤独的美。自认为达到了三毛的境界,远离了凡尘,超脱了世…  相似文献   

6.
饸(音ge)炸盒儿是京东农家小吃,一种油炸食品,其起源不知何时,不过原料十分简单,只需将绿豆面与玉米面,搅成浆状,加上一些香料咸盐而已。然而其味道酥脆咸香十分适口,是上好的小吃,佐酒的佳品。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每到临近年关,家家都要摊炸、炸炸盒。摊炸的做法很像现在街头的摊煎饼,只不过农村要用大柴锅,摊出的炸足有圆桌面大小,那炸要薄如蝉翼,四周均匀,而且不能破、不能糊。刚刚出锅的炸不够柔软,一张张摞起后很快便闷得任人摆布,此时要将炸卷成卷,卷时要注意松紧适度,太松了入油即散,太紧了,里面炸不透,又粘又艮,是为下品。炸卷边缘处…  相似文献   

7.
我进入初中时,认识了珍珠,她很可爱,也很坚强,珍珠只是我偷偷给她起的外号。珍珠的外表迷住了我,每当别的男生和珍珠在球场上嬉戏玩耍时,我很羡慕,终于在一节体育课上,我如愿以偿与珍珠相约在校园的运动场上,初次相约,我对珍珠了解了很多,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我知道,珍珠很喜欢我,因为第一次约会,她就肆无忌惮地在我脸上狠狠地“亲”了一下。激动的我只觉得在她“吻”过的地方热辣辣的。第一次约会尝到甜头的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以后的每节体育课上,我和珍珠都准时相约在老地方。由于我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彼此更加了解,相互的感情也更深了。…  相似文献   

8.
(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书非借不能读”的古语)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相似文献   

9.
杨扬 《中文自修》2001,(4):52-53
不知道你听到郁达夫这个名字时,你最想了解些什么?他的作品大都已经出版,回忆他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但为什么人们至今还对他以及他的作品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0.
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没有太多阅读兴趣,因为散文背景和作者情感都带有历史属性,与学生阅读心理和知识储备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要有对接引导意识,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写作线索,梳理、把握作者情感,这样才能形成整体阅读认知。教师要从作者情感错位、心理矛盾等角度,引领学生解读回忆性散文,深度阅读思考。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一个走进文章或作品的的情感思维活动。阅读中如何让学生“进得去”呢?  相似文献   

12.
回忆性散文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但也正因为“回忆”的独特性,让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有难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的运用和文本语言的品读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由此,在教学内容定位上要关注双重视角,体悟作者情思;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要基于学情,适时适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聚焦品读,平中见奇,从而真正体悟散文“回忆”之真味,实现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清 《职业技术》2005,(7):41-42
如果不认识朱霞,我的阅历里就少了一次难得的感动.刚见到这个来自大西南山区的20岁女孩儿时,我想像不出在她热情开朗的笑容背后竟有着那样沉重的心曲.当我试图探寻她不懈进取的动力源泉时,被拨动了心弦的朱霞满含深情地说起了她的父亲母亲……  相似文献   

14.
顾琴 《语文天地》2012,(12):27-28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笔疏朗清淡,诙谐幽默,寥寥几件事就勾勒出一位别具个性的教授形象。有人说:汪曾祺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酒是需要细品才能体味出其芳醇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张卫  郑航 《课外阅读》2007,(12):8-9
在一个废弃的机场附近,一栋二层的农宅前,蹲着一位穿蓝背心、蓝裤子的老者,像一尊蓝色的老树疙瘩。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老兵。  相似文献   

16.
诗词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好的诗词往往图画美、文辞美、节律美、情感美兼具.实在值得投入精力用心研读。  相似文献   

17.
秋天的童话     
我有着很用功的学生时代,这是几乎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承认的。假如说荒疏过一段学业的话,那只能是初中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记忆中,那年的秋天似乎总是阴雨绵绵,在那些阴沉潮湿的日子里,我心中有了很沉重的忧郁。坦白点说,我陷入了一种极难把握的青春期情愫。  相似文献   

18.
回忆     
故乡的风筝是孩子们自己用粉纸糊的。只有单调的菱形的模样,色彩也永远是单调的白,远远没有现在城里孩子们放的风筝那样多姿多彩,孩子们用筷子劈成几根小木棍,或者用竹子劈成竹棒,作为风筝的主干,再把粉纸裁好糊上去,下面吊上两个小尾巴,再扎上线,就大功告成了。这个过程实在简单不过了。  相似文献   

19.
爱恨绵绵无期,点点繁星,只有相思让人找寻有迹,那条铺满落叶尘嚣的路,历经世间的风风雨雨,依然洗涤不去我们珍贵的回忆。不论是童年,还是青春时代,在我们这些少男少女的内心里,总存放着那么一些人,有时聊侃,有时窝藏。在孤寂无聊的星空夜里,拿出来吹吹风,见识一下月亮圆圆的脸,脸上洋溢着傻傻的笑,在这个除去喧嚣的夜晚,留给了宁静一丝空间,给远方最空闲的思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其实不然。距离远了的我们,许久不见的时光里,一种莫名的思念,滋生于我们的心  相似文献   

20.
王洋 《学周刊C版》2010,(11):37-38
某教师在讲解《回忆我的母亲》这篇叙事散文时,无论是文章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可以说都是天衣无缝,一堂课下来却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挖掘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母亲的深沉的爱这种感情,即使提出来并落实到板书上,但并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感染了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