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和合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科学,它与唯物辩证法相关联,因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实质上还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包括辩证发展的文化.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加强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和推广,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现代以来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使得人性在现代性社会中,遭遇零散化、空洞化、幽暗化甚至游戏化,问题多多,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掠夺、占有,在艺术接受方面人们忽视了经典文本所体现的“和合”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在现代性视阈下从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然意识三个方面切入问题的实质加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微博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引发了学界的深刻反思。面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和”的困境,要以和合学为思维武器,着力促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双方的心理磨合、“供求”的吻合,理论务虚与社会务实的结合,以和合文化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6.
“和合”思想内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教学领域,它的中性智慧可以消解教学文化间的冲突,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应遵循以下路径:保持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均衡;促进多元教学文化的碰撞、“和合”与超越;实现自然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文化融合;建设开放圆融的教学文化生态系统。教学主体只有对“和合教学文化”建构路径深刻地理解并付诸实践,才能在“和合教学文化”的生成中过美好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是由宏观的“太和”、中观的“协和”、微观的“中和”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和合”大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华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丰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关于生态、文化、外交和道德等方面的理念,并运用和合思维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播,彰显了和合思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由千万个族群融合而成的一个伟大民族,能够促成并长久维系这种融合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合思想”或者说是“中和论”。它代表着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精神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合”,是和谐、合作、和平、大同小异、求同存异的意思.这与犹太教义的排他精神不同,更与霸权主义的“同不容异”迥异。当前,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依据就是中华民族这种优良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0.
张立文教授创建的和合学自问世以来.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一书对和合学的基本理念又做了进一步的浓缩和诠释。作者关于和合学及其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建构,不仅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思想文化的本质概括或提升,而且适应了时代形势的发展和文化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因而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时代,为中西文化交流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使我们看到中西文化存在着的差异和冲突。面对冲突,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拓展对话、沟通的渠道,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培植和发展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和谐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题。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它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从生命伦理角度看,中华和谐人文精神要求关爱生命,突出生命伦理的基础性;勇于担当,提升生命伦理的根本性;家国一体,注重生命伦理的社会性;天人合一,实现生命伦理的全面性;博采众长,增强生命伦理的融合性;与时俱进,实现生命伦理的创新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人文精神和生命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面临的人文、生态问题促使我们必须为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寻找一个有指引性的合理定位。"天人合一"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基本精神。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诸多自然与人文学科的综合应用型学科,旨在研究并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诸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环境艺术设计与"天人合一"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一致性集中体现在两者对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精神意识和谐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追求和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主要体现为追求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在继承、借鉴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陈白沙的和谐观主要体现为追求仁政、向往和谐的社会理想,心地宽平、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开放自得、自由和谐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多方面价值,主要有道德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6.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从战争观、战略理论和战争价值取向三个层面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战争价值理念,即贵和慎战的战争观、全胜不斗的思想战略境界和大一统的价值取向。其和平主义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崇尚暴力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日益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历朝历代的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形态.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丰富而深刻,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突出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等关系上.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许多可供现代社会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和理论支撑。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实践路径,继承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形成一种文化全球化的态势,但这种文化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与“趋同化”,而是在文化多样化中强化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文化精神:这就是要建立一种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辩证统一的超越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