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花 《初中生》2008,(3):27-29
林语堂出生在闽南漳州平和县的坂仔村.坂仔村是青山环绕的肥沃盆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有"宝鼎境地"的美称.林语堂在青山绿水间度过了人生最初的10年.  相似文献   

2.
我生在福建南部沿海山区之龙溪县坂仔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坂仔村位于肥沃的山谷之中,四周皆山,本地称之为东湖。虽有急流激湍,但浅而不深,不能行船,有之,即仅浅底小舟而已。船夫及其女儿,在航行此急  相似文献   

3.
生命之歌     
生命缘何而来?坂坂中国古代神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抟土捏了些小泥人放在地上,那些泥人便活蹦乱跳起来,变成了人。于是,地球上便出现了人类。坂坂西方《圣经》说:上帝先造了亚当之后,从亚当身上取了一根肋骨又造出了夏娃。亚当和夏娃繁衍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坂坂在同生村关于生命,如泣如诉的神秘歌谣中,诉说着一个凄美动人的人和鲸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龙溪县板仔村(今平和县)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林语堂一生酷爱读书,涉猎广泛,学贯中西,著作甚多,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与他一生重视和利用图书馆是分不开的 林话堂幼时由其父林至诚庭训而读过《四书》、《诗经》、《幼学琼林》等书,因而“对儒家根底很好”。此外,林至诚鼓励他学好英语,给他灌输基督教义,要他看林琴南译的西方小说,如《福尔摩斯》、《天方夜谈》、《茶花女》以及司各德、狄更斯、莫泊桑等人的作品。严格的家教使林语堂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望,为后来沉迷于图书馆钻研国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在论语时代的挚友徐訏,在肯定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同时,不得不承认林语堂“在文学史中也许是最不容易写的一章。”徐訏真不愧是林语堂的“知己”,一语道出了林语堂为文学史的研究者们所出的难题。著作等身的林语堂以自己的存在为文学史家们出了一道非常难答的试题,也许这道试题要使几代的“考生”们感到难堪。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自称"一团矛盾",他的中西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特点。关于林语堂与儒家文化关系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林语堂的儒家人物观、林语堂的儒教观、林语堂对儒家经典的翻译研究、林语堂对儒家文化的阐释特点、从作品解读林语堂的儒家思想、对《子见南子》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林语堂与儒家文化关系研究之梳理,认为在研究内容、方法、视野、地域等方面还可以有进一步提高和深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白植坪 《英语教师》2024,(1):30-32+41
以Brown语料库和LOB语料库为参照库,借助文本分析工具,利用自建的林语堂语料库(包括林语堂普通散文库、林语堂小说库、林语堂传记库),从多个维度考察林语堂的英文写作风格。研究发现,林语堂的英文写作水平一流,英文小说的文笔水平最高,普通散文和人物传记次之;林语堂的各类英文著作均未出现语体变异,文本的交互性强,且文化内涵丰富,但词汇丰富度普遍略低;林语堂的英文散文笔风幽默随和。  相似文献   

8.
    
老家进出村的路,是一条仅能过大板车的小道。小道的路基是泥,路面也是泥。于是,路面就有了一列弯弯曲曲间隔跨步远的垫脚石。踩在垫脚石上,小姑娘胆小,老是忍忍缩缩,担心失脚跌落得满身泥。小伢仔不同,蹦蹦跳跳,弄一身泥还嘻嘻哈哈。放学回来,小伢仔就冲着小姑娘喊叫:"打跌,打跌哟;打跌,打跌哟……"在小姑娘的惊吓哭声中,小伢仔直乐得扮鬼脸。  相似文献   

9.
在翻阅林语堂研究文章的过程中,有感于理论方法的滞后.本文试图将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进行理论方法的尝试性建构,如思想史角度的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的结合,从而加深对林语堂现象的认识;如从知识分子心灵史的角度出发,从而将人物研究角度的林语堂研究由对其独特性的研究引向对普遍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因其独特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翻译活动中,成为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的价值所在。林语堂翻译过程中,并非单纯强调归化和异化,而是选择性地创造性叛逆,在文化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文章从林语堂文化翻译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中影响其创造性叛逆的因素以及创造性叛逆在其典型译作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案头摆着的这本书是施建伟教授潜心研究的硕果,很耐读很有味道的《林语堂在大陆》。时下国内正流行林语堂人生小品,而真正理解林语堂者有几人?著名作家徐訏说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容易写的一章”,施教授知难而进,很厚实地写就了这一章,可谓林语堂的知音。掩卷之余,一个活脱脱的、热诚的、讲义气的、幽默的林语堂走到我面前。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林语堂。 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其用英语写成的《生活的艺术》自1937年发行以来,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久盛不衰。而正是这位大作家一度被中国大陆批评家斥为“反动文人”、“洋奴”。他的“论语派”也曾被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林语堂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林语堂中庸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语丝时期;论语时期。本文通过对林语堂中庸思想发展阶段的探讨,来弄清林语堂中庸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林语堂的语言学成就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音韵学方面。文章探讨了林语堂对现代汉语方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成就,得出了林语堂这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结论,试图让读者对林语堂在现代汉语方言方面的贡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阿滢 《教师博览》2007,(9):23-23
1919年林语堂带着新婚的妻子到美国留学。林语堂是穷牧师的儿子,家里无法提供帮助,林语堂又是半公费生,在美国生活相当拮据,偏偏在哈佛大学专心求学时,他的半公费奖学金又突然被停  相似文献   

15.
在翻阅林语堂研究章的过程中,有感于理论方法的滞后,本试图将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进行理论方法的尝试性建构,如思想史角度的林语堂研究与社会史的结合,从而加深对林语堂现象的认识,如从知识分子心灵史的角度出发,从而将人物研究角度的林语堂研究由对其独特性的研究引向对普遍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是林语堂哈佛时期的老师。林语堂始终对白氏的理论和学说敬而远之。本文指出林语堂前期拒绝新人文主义的原因,同时着重探讨其后期文化思路与新人文主义理想暗合和会通的事实,力图昭示在空间转换的背景下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观。  相似文献   

17.
据《人民日报》报道,林语堂故里福建平和县坂仔镇与开发商签定"世界文学小镇"规划项目,用不了几年,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将在闽南诞生。借林语堂的金字招牌,"世界文学小镇"项目规划中的林语堂生活体验馆,外形为一个巨大的烟斗造型。据介绍,这是为了体现林语堂笔下闲适的生活情调。坂仔镇是林语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林太乙《林语堂传》中提供的情况,对林语堂创作长篇《赖伯英》的显在心理动机和潜在无意识愿望进行了探索,分析出林语堂的恋乡情绪和恋陈情绪在长篇中怎样得到艺术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吸收和输出是其必要的关键环节。如何更多地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促进语言输出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是二语习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分析林语堂个人经历,来探讨林语堂文化身份的构成及影响林语堂文化身份的因素。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为例,从"文化替代""文化补偿""文化简介""文体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二语习得输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