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脉所在,文化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大连民族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文化认同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强化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应对全球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主要有三条: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方针政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优势。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收集、文献研究等方式,发现小学阶段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阶段,而小学民族合唱是一种很好的载体。通过提升音乐课堂教育效果,融合各民族传统节日及创新发展小学民族合唱团的实现路径思考,可以对学生的认知、美育、促进情感发展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极大的教育功能。文章通过独具魅力的小学民族合唱,以期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探究在数字媒体时代,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民族院校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6.
7.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战略举措,事关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人才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肩负起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崇高使命,不断完善教育内容,持续优化教育环境,积极创新教育载体,确保铸牢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情感认同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机制.各民族共有的情感发生基础、共享的情感体验内容以及共通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形成开端、稳定支撑和独特载体,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前提条件、重要基础和联结纽带.情感认同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能够促进情感有效发挥动力、调节、感染以及迁移等...  相似文献   

11.
以公民意识为视角进行文化认同培育是处理新疆跨界民族多重而又复杂的各种认同关系的有效途径。这就要加强对新疆跨界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实施多元文化理解教育以构建国家精神疆域,挖掘中华主流文化和新疆跨界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正确处理新疆跨界民族伊斯兰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化存在的图书馆内蕴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存在的图书馆亦是激活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图书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三重耦合连接,其宣传功能塑造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体意识认知、文化功能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养料、对话功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个人空间与社交空间。基于此三重耦合连接,图书馆需把握保持历时性和长时性影响的时间维浸润要义、保持空间传播面覆盖性的空间维集成要义,以及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的建设要义,最终通过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更好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校任重道远。学校要引导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地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引领学校师生坚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牢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民族高校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首先,要解决“在哪讲”的问题,应在教学实践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中国史、民族学等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也可因势利导融入理工类课程,实现课程全覆盖。其次,要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无论在课程中如何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基础和前提都是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又涉及“怎么讲”的问题,需融合多个学科多种方法将问题讲通讲透,以此来推动课程体系的自我更新与变革。最后,在现有基础上,顺应全面依法治国的趋势,积极探索“民族与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专门化课程开发,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通识与法学专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树立正确信念同时,学会运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去分析解决民族事务,从而在理念、知识和技能等各层面构筑各族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16.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在培养具有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良好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力的人才方面。从历史依据来看,民族院校在坚守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人才目标、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和保障各民族平等受教育权中均呈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民族院校人才培养面临“两个大局”的内外部新形势;时代变革也引发了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德”与“才”取向之间的张力与抉择;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阵地,在新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世代更替、内容滞后、方式单一等现实挑战。为此,新时代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要通过增进“五个认同”意识,打造人才培养“两支队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重专业培养与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等路径,为铸牢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长效支持。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18.
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成分众多,拥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和谐共生。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广西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重要的吸引物,持续发挥区域旅游吸引功能,使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通过充分的互动,助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在民族文化旅游的驱动下,旅游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地镌刻在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中,为其更好地铸牢提供新的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广西通过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可借鉴推广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育是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战地。将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工作战略性任务的必然要求。基于云南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通过优化教育的内部管理,建立多维融合的协同管理机制,开展民族特色教学模式和构建共育新格局铸牢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旨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各民族交融交往与共同繁荣,铸就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