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福利院儿童的行为状况。方法:利用自设问卷对北京福利院的50倍儿童和正常儿童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福利院儿童的社会性退缩行为在抑郁和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方面的发生率显高于正常儿童。(2)对自身同伴关系呈消极认识的福利院儿童,其社会性退缩行为的出现率更高。(3)福利院儿童说谎、顶撞老师、偷窃和逃学的出现率与正常儿童有显性差异。(4)福利院儿童对福利院工作人员态度的认识以及对社会态度的认识影响了其品行表现。结论:福利院给儿童提供的教育应趋向开放,使儿童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广泛交流中形成积极的主观认识和自我概念,从而使儿童的行为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孤残儿童是指被遗弃的且身有残疾的儿童,这些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文章结合过去研究及实践经验,对孤残儿童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了解孤残儿童及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几年来的办学情况,针对孤残儿童的素质教育提出几点看法:①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孤残儿童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②构建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教育教学课程;③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④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6.
孤残儿童常具有自卑心理,这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本文结合过去研究和实践经验,探索了改善孤残儿童自卑心理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8.
9.
胡琳琳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4-67
福利院的孤残青少年有着特殊的人生课题,如就业、结婚、独立、与人相处等。福利院对这一群体的管理面临着新考验。通过调查、了解孤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性格特征和智力水平,并对其进行评估,开展实验性教学,尝试常规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孤残儿童"是这个社会群体里的一个特殊人群,这些孩子心灵都受到过创伤,他们的性格大多孤僻、胆小怯懦、偏执任性、自制力差、敏感等,这些性格特点就要求我们这些工作者要从孩子的各自性格特点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给予关爱,如何通过教育使孩子们正常成长、身心健康,就成为我们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家庭环境在残疾儿童健康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孤残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家庭的关怀.其心理及社会化正常发展会受到阻碍。本文就如何对孤残儿童开展补偿性家庭教育这一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雪芬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89-90
救助孤残儿童是社会福利院的职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福利事业工作者要根据孤残儿童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康复救助的方式方法,提高抚育质量,使孤残儿童健康成长,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3.
陈亚辉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51-54
国家越来越关心和重视孤残儿童福利事业,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孤残儿童的救助制度体系,较好地解决他们在未成年时期的医疗、教育和生活等问题,但是,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其中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人想要融入社会,却因社会竞争激烈和相关政策滞后变得异常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对政府福利机构、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的一般企业、社会兴办的福利机构等部门进行广泛调研,并对我国部分地区的相关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孤残儿童的救助与权利保障工作是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救助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救助与权利保障总体发展势头趋于良好,其保障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政策条件、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孤残儿童的救助保障工作仍比较滞后,已经影响到孤残儿童整体救助的水平。笔者就重庆市孤残儿童的生活保障和福利服务保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指出了该市孤残儿童救助与权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希冀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2,(3):98-100
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和心理品质障碍,因此对孤残儿童生理代偿、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等方面,是需要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1])。本文以阳江市福利院为例,以舞蹈为治疗媒介,探索一种适合福利院的舞蹈治疗模式,修补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研究证明,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集中照料儿童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儿童成长中的身心需求,家庭寄养模式则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家庭寄养模式下的孤残儿童有着生理康复、心理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需求,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提供机会满足这些需求。 相似文献
18.
19.
孤残弱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患残疾,被父母亲遗弃.如何使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多年来在办学中注意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能使孩子们感到快乐,还能使孩子们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朝竹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1):83-84
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发展或多或少地有所滞后或者缺陷,在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上尤为突出。寄养儿童在寄养家庭中得到了情感满足、需要满足、行为支持、心理健康发展。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