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冯一洁 《考试周刊》2012,(73):23-24
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不同点。所以语际翻译是可能的。语言之间存在的可译性成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排除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本文通过事例着重分析了翻译的可译性为什么有限度.并且分析了不可译的情况及其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2.
曾彦凝 《教师》2012,(35):110-111
习语是语言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译界学者提出了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理论构架,研究汉英习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体验观的框架下,语言的可译性。不同语言的概念表达中包含了不同的体验,体验的同质性就决定了语言的可译性;体验的异质性限制了语言的可译性,使得可译性具有限度。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和伦理道德四个角度,论述了通过寻找"体验等值体"可以减小可译性限度,使原文和译文尽量拥有体验的同质性,进而让译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5.
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从而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语言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又往往造成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在英汉翻译中,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上。文章从音律节奏、词汇修辞和修辞格三个方面分析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的产生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探讨翻译中降低可译性限度的有效补偿策略以期有效提高译文的质量,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英语隐喻的翻译具有可译性,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翻译产生了可译性限度。就语言的不可译性而言,独特的语言形式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语音、语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制约了隐喻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功能看可译性问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绝对不可译性。本文从《红楼梦》选段再看可译性的语言功能观,认为翻译中可译性是相对的,翻译可译性有天生的限度。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在转换和交流中必然会存在内容和风格上的损失。从而导致可译性受限。可译性限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根据教授汉英翻译文化课的实践,探讨和研究文化差异及其可译性限度。以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陈石 《海外英语》2013,(6X):128-129
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该文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个性,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至于不可译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引起的,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应该从是否可译或者不可译转移到翻译的可译限度以及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转化的问题上来。该文首先运用范畴理论分析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并给出其认知理据,进而探讨实现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认知途径,顺应—关联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浅析了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卡特福德的翻译限度理论,举例讨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中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翻译,翻译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可译性限度的存在,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语音语法、修辞手法以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的基础。人类思维内容和思维规律的一致性、语言中语法结构的差异对应性是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翻译实践证明了语种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中一般没有完全等值的东西.这是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这也就在翻译中产生了可译性限度的问题.可译性限度无规律可循,受制干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欣赏习惯.在翻译中,可译性限度是广泛存在的.它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问题,本文就此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可译性限度“的首次提出见于西方翻译理论中语言学派的理论家,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可译性限度的理论为依据,分析英汉语言在相同的物质世界中思维方式、日常需求、发展经历等方面的共性以及由于地域的差别、文明程度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而导致不同语言的特性,剖析英汉两种语言在头韵、双关、回文、同源并列等修辞手法上的可译性限度问题,探讨翻译中常采取的理想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朱碧珊 《成才之路》2010,(18):44-45
本文从"比喻"的定义及来源入手,从较新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转换方法。英汉比喻形象转换过程中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译者应当尽量缩小可译性限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语语际转换过程中,由于语言之间的家族非相似形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译性存在一定的限度,甚至有时完全是不可译的,译文要么得“意”忘“形”,要么得“形”忘“意”,要么“形”“意”皆失。  相似文献   

17.
语言文化差异与可译性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可译性的限度。译者(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者)应该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酌情采用灵活的译法,再现原文的精神风貌以实现文化的沟通。可译性限度的客现存在为译者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项涉及语言、文化、民族、地域的复杂活动,翻译过程涉及诸多因素,文化可译性限度问题在翻译理论中饱受争论。文化差异确实阻碍着民族、地域间的跨文化交际,但由此产生的不可译并非一成不变,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可译性限度正逐步缩小。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更应在翻译过程中适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再造文化”实现“翻译文化”。文中详细阐述了文化融合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实例论证了可译性限度缩小趋势,以期拓宽和深化研究文化可译性。  相似文献   

19.
卡特福特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对翻译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根据此理论基础,从语言结构障碍与文化障碍的角度来呈现菜名汉英互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现象,探讨中式菜单在英译过程中的可译和不可译问题,对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翻译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可译性限度在翻译实践中,主要发生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本文将从英汉动植物词的联想差异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的差异来分析文化方面的可译性限度,追一步探讨英汉互译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