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中后期,清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巩同封建政权、应付国外压力,发起了旨在"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派据此创办新式学堂、设置新式课程、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的这些教育活动也影响着中国近代的小学教育,促进了小学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建设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结束了清朝"有海无防"的历史。那么这寄托着洋务派无数梦想的三支海军舰队的结局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关于本课内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洋务派为‘自强一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形势下,早期维新派开始质疑和批评洋务派的"求富""求强"活动.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加深,他们逐渐从洋务思想中脱离出来,提出了较为切实合理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君民共主"式的君主立宪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今天政治建设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适应洋务事业需要的人才,于是他们便开始探索改革传统封建教育的方案,其途径以创办新式学堂和向外国派遣留学生为主。洋务派的教育改革举措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求,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实用型人才,促使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并为现代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洋务运动时期的这些教育改革未能从根本上彻底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主,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等举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洋务学堂是我国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按照"中体西用"的办学指导思想举办的,旨在为洋务自强运动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类教育机构,它对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思潮是在有识之士探索民族自强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经世派、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活动中萌生重商意识;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明确提出“商战”主张,其“以商立国”、“商战固本”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重商主义的内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定为工国”及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改革举措。标志着重商主义思潮的形成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是高中历史必修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必修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对该思想的叙述相对简单,在评价其影响时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魏源‘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条件下,徐图自强。""(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教科书以其巨大的社会辐射力,在"自强"与"求富"中迅速进行着现代商品经济启蒙。教科书通过强调商业意义、普及金融常识、介绍企业制度、引导商品营销、刷新财富观念,大胆言商、大肆言富,直接挑战了中国社会传统的贵义贱利观念。同时教科书作为社会中想象力和愿望的浓缩,现代商品经济启蒙呈现出全球图景、突出实用以及传统在场等特有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以曾、左、李、张为首的洋务派是以林、龚、魏为代表的改革派的继承者。洋务派不仅在实践过程中继承了改革派的“经世致用”思想,且将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洋务实践活动。改革派的“师夷长技”的概念在洋务派那里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师夷”的目的已不只是为了“制夷”,更是将其作为“自强”的手段。洋务派所倡导的“西学”概念较之改革派的“西技”又更深入了很多。因此,洋务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讲述洋务运动一节时,指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笔者认为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作为判定洋务运动失败的惟一标准,未免过于主观臆断和简单化,是难以折服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基本上是史学界和教学界的共识。那么,此定论的依据何在呢?…  相似文献   

12.
: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活动是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兴起的 ,带有鲜明的抵洋色彩 ,师夷长技的范围在这一活动中得到逐步拓展 ,从而引起传统夷夏观念的蜕变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  相似文献   

13.
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活动是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兴起的,带有鲜明的抵洋色彩,师夷长技的范围在这一活动中得到逐步拓展,从而引起传统夷夏观念的蜕变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曾国藩等洋务派清楚意识到"和戎"外交政策对中国带来一定的损害,并会遭到时人的非议。但为了维持统治和实现自强,就必须采取"和戎"以保定"和局"。虽然他们的外交政策遭到顽固派极大谴责,但他们并不认为中国进一步衰败的罪责该由他们以及他们的外交政策承担。相反,他们认为那些拒绝并反对学习西技以自强的顽固派才是真正的祸国者。  相似文献   

15.
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活动是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兴起的,带有鲜明的抵洋色彩,师夷长技的范围在这一活动中得到逐步拓展,从而引起传统夷夏观念的蜕变和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2003年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9页讲到:“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与之配套的教参则表述为:“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建成的三支  相似文献   

17.
作为洋务派中少有的开明人士,奕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提出了自强的思想.他认为自强之术首先在于练兵,而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制器又必须以天文算学为源本.这种自强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无疑对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场旨在自立、自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回合)的洋务运动,是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完成它的历史进程的.由于洋务派主张对中西两种文化拼合,主张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纲常加上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这就使"中体西用"这个历史的命题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它是作为近代文化的过渡环节而存在,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于中国现代的进程起着不可忽略的消极作用.研究"中体西用"思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洋务派对新的世界格局、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因、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了考察,认识到世界格局正经历巨变,古老的中国面临着强敌。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强观,学习西方。他们的变局观具有新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新形势影响下,目前一些高中学生一改过去只关心学习的倾向,提出要培养自己的自理、自治能力和社交能力,准备将来成为开拓型的人才.这些学生思想活跃,热情高涨,自己组织演讲会、座谈会、文艺晚会、体育比赛、野游,出版油印小报,开展社会考察活动,甚至组织"学通社",举办文化节.他们这种自强精神和作法,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发挥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甚至以"保姆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