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教材分析】 《画》这首诗紧扣“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节奏明快、清新洗练。课文选用的一幅画,画上山清水秀,花鸟成趣,一派生机勃勃。课文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自然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适用年级、学期:小学高年级全学期活动安排: 一、激趣 a.展示几盆课文盆景.学生欣赏。 b.让学生找出盆景表现的是哪一首诗或课文中的情境。学生讲述、背诵相关课文。 c.告诉学生:这种展现课文内容的盆景叫课文盆景。它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课本。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优美的儿童科普诗。课文通过云和动物、植物的变化 ,揭示了自然界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学时 ,既要引学生入境 ,理解诗的景色美 ;又要带学生入情 ,感受诗的意境美 ;更要导学生入理 ,感悟诗的构思美。根据课文特点 ,可按“画、诵、写”三步实施教学。一、画文课始 ,利用课件、动画显示大自然的生动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 ,激发学习的兴趣。揭题 ,学生自读课文 ,并完成两个学习任务 :一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想一想 ,再共同讨论解决。二是围绕课后问题 :“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让学…  相似文献   

4.
《画》这篇课文是一首诗。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字,但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一首诗谜,书中虽有插图,如果教师不加点明,小学生是不容易从读诗中猜出诗的谜底就是“画”。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可能把谜底猜出来。但是,学生猜出了谜底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何帮助学生通过“画”去理解课文语言,又通过课文语言的理解进一步欣赏画,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与学生生活经验恰恰相反,在生活中,山远看无色,水近听有声;人来鸟飞,春去花也谢。而诗中却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对此,小学生是心存疑窦,不能理解。所以,教师应着着帮助学生从具体现象去作抽象思维,讲清自然现象与艺术的关系,让小学生从疑问中求知。  相似文献   

5.
孟宪平 《师道》2003,(3):35-35
有人把教学活动比作一首诗,有人把教学活动比作一幅画。其实,教学是诗与画交融的师生活动,教师在诗中走,学生在画中行。一位教师在执教语文课《我与地坛》时,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想。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一个学生写出了诗:“人生是一棵树,要经受风雨的洗礼……”分明是一幅寓意深刻的画;有一个学生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解说着人生从起点到终点的曲折历程,分明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教师和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着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又创作出了新的诗篇,新的画卷,这一教学过程,激活了学生…  相似文献   

6.
《江雪》是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柳宗元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描写雪景,此为整幅画的背景。后两句刻画了一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此为整幅画的主体。诗人柳宗元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表现了诗人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江雪》是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柳宗元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描写雪景,此为整幅画的背景。后两句刻画了一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此为整幅  相似文献   

8.
教学理念《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如画,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9.
师:苏轼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教科书上的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呢? (师屏显课文插图.) 生:我认为这幅画画得非常紧凑,非常淡雅,但是还有些纰漏. 师:紧凑、淡雅与否,我们暂不评价.同学们先按行文顺序找找纰漏.  相似文献   

10.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插图与课文浑然一体,相互印证。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明显增多,渲染力度更强,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字处见画,画处见字,画与文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1.
焦点案例《白鹭》(苏教版语文第12册)第二课时教学纪实师: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如果让你给这些画题名,那该用什么名字好呢? 生:我看到了三幅画,分别是白鹭钓鱼、瞭望、飞翔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画》的课图是谜底,诗是谜面。把图和诗联系起来,理解谜面(诗句)的意思,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设计的整体指导思想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唤醒学生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回忆,在图文对照、反复感知语言(诗句)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是属于文包诗类的课文,有情有景,有诗有画,文质兼美,历来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喜爱。诸多语文名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堂生动的课例,如孙双金、徐善俊等,欣赏他们的课堂教学,令人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7,(9)
《田园诗情》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牧场景色。课文如诗的言语,如诗的意境,如诗的画面,读来让人心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课堂引入“课文诗”教学机制,学生普遍欢迎,交流气氛火爆,课堂教学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文诗”创作方法众多,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出重点推介。词语组合法、仿韵组句法、内容概括法、句式改写法、个性创作法、延伸设计法,都属于“课文诗”创作方法,学生对“课文诗”有不同期待,教师在学情调查基础上展开教程设计,组织学生积极创作“课文诗”,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6.
姜春贵 《广西教育》2014,(25):79-7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落实到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独特的体验,训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所思考和感悟,享受古诗词审美的乐趣。一、以画解诗,亦诗亦画以画解诗,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诗时,赏析诗中精妙语言对具体画面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品味赏析诗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17.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小语教材中所选出的古诗文质兼美,通常是用很少的文字,表达出一种特殊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九义小学语文第11册教材课文《暮江吟》就是如此。在这首古诗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如何使学生明了“景”,理解“情”呢?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通过音响和图像信息创设意境,使课文中的人物、景物跃然纸上,把诗变成画,再依画读文,使学生入情入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人讲究琴棋书画,在画中往往题写诗句,使画显诗意,诗显画神,相映成趣.正可谓“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苏轼赞王维的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画与诗可以相互渗透,并相得益彰.那么,绘画能不能用于语文教学呢? 当然可以!  相似文献   

20.
古诗虽然意象丰富,意境深刻,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怎样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循序渐进这个原则呢?我校范如刚老师精心准备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l]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