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强国”与“出版强国”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发展战略。文章从“出版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入手,对中国特色出版学科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现实差距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对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共建的顶层设计、落实“政产学研”协同共建、推动中外场域协同共建、促进学术集群协同共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推进中国特色出版学科发展,并服务于出版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久珍 《中国出版》2022,(23):14-16
面对时代形势、国家需要、科技进步和人民需求,出版学科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出版学科因其自身的跨学科特质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素养,更加注重深度融合下的高层次人才培育。相较以往传统育人模式,新时代出版学科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从时代之需、理论之需、行业之需出发培养战略型、学术型和应用型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政产学研用齐心协力共创共建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出版学科建设的历史,并分析了新时代出版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习近平总书记出版工作重要思想的研究,总结当代中国出版业发展规律,挖掘中国出版历史规律的认识与历史经验,研究出版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出版强国”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亟待高校肩负育人使命,不断开拓创新,推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文章从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围绕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特质和培养目标,提出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提供路径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出版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文化传播产业,当科技裹挟文化席卷全球,数字媒体冲击传统出版时,全媒体出版诞生了。面对我国全媒体出版"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却也看到了其文化传播的强大力量。透过利弊,通过解剖,立足时代主题,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特色的全媒体出版产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两会报告来谈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出版自强的问题。首先从文化繁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创造文化精神、文化与文明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其次通过对中国出版史上重要出版活动的梳理,说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历史得以系统而完整的记录;最后总结了出版业发展需发力的方向,认为出版业在新时代大有作为,也必须在改革中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7.
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议的召开,擘画出版学科未来发展,共商出版人才培养大计。在新一轮全国学科目录调整中,中宣部、教育部和有关高校、出版界,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出版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新路径,确定以共建方式建强出版学科,各方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出版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出版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8.
学科建设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的关键。当前,出版学科体系逐步成熟,学科高等教育渐成规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相对完备,本、硕、博专业学位面目清晰。出版学科建设的主要特征,凸显学科建设的根本导向和重要动力,彰显学科建设的内生性力量,及其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主调。出版学科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使命,应以出版增列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为契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做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出台了成体系、大力度的走出去政策,构建起了内容建设、项目扶持、对外贸易、出版交流、海外布局、渠道拓展等为一体的国际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中心话题,对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指向性意义。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体系构建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新时代的使命召唤。回顾新闻传播学百年发展历程,从时代、文化和功能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内涵,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体系的构建逻辑,进而探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拓展学科边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就和贡献的取得,顺乎党心民意,合乎传播规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必然结果。理论的有效传播,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效果的实现,得益于以下若干理论传播策略:一是坚持"共同主题+时代课题"的范式创新传播内容,不断提升理论的吸引力;二是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原则创新传播渠道,不断提高理论的传播力;三是坚持构造独具特色的传播话语风格,不断提高传播的感染力;四是坚持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符号,不断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政产学研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探讨政产学研协同共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何以可能以及何以可为是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建设的两大核心问题。在依据阐释方面,政产学研协同共建模式既是建设学科体系的支撑条件,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在实现机制方面,三角互嵌的动力机制是政产学研协同共建得以持续的基础,一体共生的整合机制则是政产学研协同共建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3.
林佩 《科技与出版》2022,(9):149-155
我国出版教育近年来出现信任问题,问题的根源包括“对‘出版无学’的扩大化讨论”和出版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文章对法国出版教育学徒制进行深入、细致考察,发现其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知识单元和专业技能学习,企业学徒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外部机制支持保障,两者共同构筑起法国师生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信任循环。从隐性知识论审视法国出版教育学徒制发现,它对出版专业学生获得整体性知识、构建学校和出版机构间信任合作关系、出版集体智慧的保存和增长都有正面价值。我国出版专业学位如何进行师资配置、课程设计和结业考核,可以从法国出版教育学徒制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营销模式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出版企业定位市场、寻找用户、销售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技术革新驱动下,数字出版生态发生变化,数字出版营销出现4P、4C、4D、4R、新4C、4I等模式,经历了以出版者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以关系为中心、以情感为中心的不同阶段。数字出版营销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演进规律,充分尊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重构数字出版营销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论述意识形态阵地、数字出版话语权、学科体系优化供给、培养复合型人才四个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数字出版学科建设在主体、定位、创新性三个方面的瓶颈,提出了学科体系构建的依据和原则,论述了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中心,一个对象,三个性质,五个分支”的基本要素和具体构成.  相似文献   

16.
17.
2018年8月2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新闻传播学科咨询组第四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举行。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副秘书长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教授根据会议决定,宣布“中国新闻学传播学论坛”成立。多年来,郑教授为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殚精竭虑,做了很多工作。  相似文献   

18.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为引领。”目前,图书馆情报学、传播学等学科对如何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作用做了相对充分的研究,而出版如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文章较为鲜见。本文首先梳理出版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并分析不足。乡村文化振兴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出版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先建立健全相关的保障机制。本文结合出版主体自身优势,提出从增加优质内容供给的文化客体形式、激发农民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助力路径,明确出版主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9.
易龙 《出版科学》2023,(1):81-90
指出知识作为出版业的核心,其封装形态伴随出版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由于数字出版与人工智能在知识层面的内在关联,智能出版将成为数字出版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人工智能科技进行知识封装,推动了知识产品与知识服务形式的创新,因其可以自动化方式满足个性化、多场景、即时性的知识消费需求。详细梳理知识封装形式,发现作为知识需求解决方案的智能出版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知识组织的功能性迁移;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未来知识封装的主要形式;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知识组织技术将成为智能出版的主流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任芳芳 《中国出版》2022,(19):55-58
以大学出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入点,在阐述大学出版与母体高校学科建设互融共促机理的基础上,重点从大学出版社转型发展、多元化参与母体高校育人体系、全面对接重点建设学科发展需求等视角,提出了大学出版发展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