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两为主"实行近10年以来,该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不容乐观。现行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诸如政府、学校、城市儿童家长、流动儿童家长等,他们基于各自利益的得失,对现行政策抱有不同的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和调整。政策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政府在对教育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时,必须遵循:强调政府责任,平等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作为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问题日益凸现。这些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政策,内容都过于宏观,虽然具有指导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缺失了可操作性。真正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可以对现有政策实行一定完善。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是在当前户籍制度下人口流动的必然结果,他们在流入地受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公立学校受到歧视,在民办子弟学校只能接受低质量的教育.流动儿童的高质量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解决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需要改革当前户籍制度,完善教育制度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倾斜,强化对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4.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多,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当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现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多,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当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现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同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选择。从地方政府来看,维护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是其政策行为的重要价值依据。从学校来看,保证优质生源、确保教学质量是其应对政策的基本立场。从家长来看,生存需要第一,教育需要第二是其考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些不同利益选择所造成的张力大大削弱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不利于流动儿童就学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是中国义务教育庞大系统工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及社会的稳定。制约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瓶颈是教育经费。应将流动儿童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纳入所在地的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设立国家专项资金,保证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工作的特岗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实行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生均拨款制度”等措施,逐渐突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均等接受义务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流动儿童入学均不能做到“零门槛”,各种名目的设限普遍存在,教育经费短缺使得“两为主”政策和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大打折扣,深层次的教育难题很难弥合,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模式。所以必须改革以僵化的户籍管理为核心的制度障碍,建立一套完善的包括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学籍管理和督导评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然而根据利益主体原则,从家庭、政府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外部的客观实体因素来研究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现状,得出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存在危机的结论.最后为了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流动儿童辍学现象仍然存在,流动儿童就学渠道单一,部分就读学校教学质量不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流动儿童不能接受与流入地城市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等.文章从公共选择、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困境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各利益相关者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划定者、办学资源的提供者、制度制定的参与者。明确高职院校利益主体的多元教学质量观和利益诉求,构建利益对话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合作博弈机制,才能有效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应然的教育状态跨越至实然的教学状态是一种内生性的教育发展表征。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生性的核心指标、教学模式衔接内部结构性错位、多元治理结构中多元主体治理复位等三个层次的内生性诉求为逻辑出发点,深入剖析中高职衔接中政府、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企业等各利益主体的辩证关系。并以各主体利益博弈和融合域为逻辑基点,确立了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治理的路径框架,包括做好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教育资源分配;加强内在衔接要素的对接、构建衔接实施平台;鼓励企业实施主体介入、多层次参与衔接项目;以教学模式衔接为内核,规范各要素结构性标准的制定等。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研究》2016,(1):43-48
作为支配和约束教师流动行为的规范,不仅有正式制度因素,更有各种非正式制度规范,诸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访谈和问卷调查及其统计分析发现,一些不良的非正式制度因素贡献了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问题,如差异发展观、应试教育观、重点学校传统、集权文化、潜规则、人情关系、拜金主义、本位主义文化、职业信仰、职业道德等。为此,必须加强均衡发展观等意识宣传和教育;加强人员交流和精神引领,重塑教师职业道德和信仰;加大正式制度导向与执法力度,促进非正式制度实现强制性变迁。  相似文献   

15.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改善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提高专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江西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的比较分析,积极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探索多元参与的公共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资源建设和运行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公共实训基地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问题。为此,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多元投入机制、提升虚拟仿真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和整合水平、不断完善资源共享共建的运行机制,成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影响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主体主要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对这些主体开展评价与引导干预是提升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全国11个省的调研分析发现,义务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的校本课程实施能力不 断增强,学生家长积极支持校本课程实施。但不同主体在推进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作用还有进一步 发挥的空间。基于此,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提出加快提升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质量多元主体监控是从权力到利益、责任的必然选择和要求。由于多元性与专业性价值逻辑前提的不可通约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先性排序问题,导致多元主体与专业标准之间的价值冲突。在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监控过程中,专业性监控要求的远见卓识和知识化并未伤害多元性。应通过整合监控目标,建立利益均衡机制,重构教师质量监控指标,形成价值选择的整合与交流系统等路径提升多元主体监控的效果,促进教师质量监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以流入地政府投入为主,对公办中小学校进行补贴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是中央与地方教育事权划分的结果。由于缺少对各利益主体的激励,政策在实施中遭受到流入地政府、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校,甚至流动儿童家长的抵制和漠视,导致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保障目标难以实现。依据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原理和我国财税体制的现实特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应该采取"经费由中央与流入地政府共担、财政直补流动儿童"的机制,切实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每一个流动儿童都能享有由公共财政保障的免费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首先回顾了政府有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分析了目前的“两为主”政策的实施困境及其原因,接着在理论分析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责任归属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