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取向的技术哲学为当代学习环境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一条方法论上的新路向。它是以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的关系为本体,揭示人、技术与文化的本质联系。以此审视学习环境研究,可以看到其存在着突出学习环境的技术性、较少关注学习环境与学习者的内在关联,以及学习环境的"教育内容知识"缺失等问题。形成文化研究视角,进而形成"人—技术—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意识,并使用"贯一设计"方法,是当代学习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幼儿园教学研究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揭示了文化与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本质联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幼儿园教学应立足文化哲学的视角,注重儿童文化与人类文化经验的整合,注重教学的游戏化和生成性,强调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并加强对幼儿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创建文化学习环境:校本学习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哲学看来,要实现校本教学研究向校本学习研究的转变,我们需要整合课堂学习环境要素,构建学习型学校,发挥家庭、社区以及网络空间的独特学习功能,生成功能共同体,创设整体性的文化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在早期一经产生,便由于其激进的社会建构论观点,在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规范主义的认识论与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矛盾。为了克服这些矛盾,后SSK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情形。这种文化转向,借助彻底的自然主义方法论,显示了科学的实践性、语境性、异质性和偶然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后SSK研究的哲学取向在于,它强调的是实践合理性、混合本体论和干预性介入。后SSK的"文化转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SSK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勃兴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应孕而生.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乃至错用,导致网络学习环境研究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困境之中--引起认知负荷、情感缺失和道德失范.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在于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技术取向所使然.然而,在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种文化"的这一命题的成立,促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技术型环境的开发"逐渐转向"文化学习环境的建构".其建构途径主要有"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和"学习交互活动的开发"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为了超越与祛除学习研究中存在的"坑道视界"和"刻板印象",学习哲学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西方逐渐兴起,并形成了"整合"和"批判"两种研究取向。对西方学习哲学缘起与发展的梳理与剖析,启示我们要认识到"自觉"建构与发展中国学习哲学的必要性,既明确"整合已有学习理论"和"批判已有刻板印象"的研究任务,也确立"贯通一体"和"反思批判"的研究方法,更要以中国学习哲学为西方学习哲学开辟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8.
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网络学习困境的解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睿 《现代教育论丛》2009,(1):17-20,38
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勃兴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应运而生。但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乃至错用,导致网络学习环境研究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困境之中——引起认知负荷、情感缺失和道德失范。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在于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技术取向。然而,在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种文化”的这一命题的成立,促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技术型环境的开发”逐渐转向“文化学习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终身学习文化是指全民在参与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学习者文化等。现代终身学习文化超越了传统学习文化的局限,以自觉性、创新性、组织性、多元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为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0.
康德从哲学角度揭示文化实质:人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自由而积极的创造过程,并将文化分为技能文化和教育文化两种类型,从而引出评价文化成就的两大尺度,即技术尺度和伦理尺度。这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可能:学校文化建设是学生生命成长意义系统的建构过程,是育人价值的实现过程,不可失去生命的立场、教育的意义、情感关怀、过程价值等意涵;学校文化建设技术成就和育人成就是相伴而生的,但前者无法超越后者的价值,评价两大成就的技术尺度和伦理尺度不可割裂,伦理尺度是根本的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教育应用逐渐走向纵深,使得学习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亟需探究符合时代背景、面向新型学习环境的教与学交互理论,探究如何设计学习环境来应对新兴技术支持的学习情境。通过分析学习情境的基本特征,探究多空间融合后学习情境革新带来的学习环境设计原则的变化。基于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等对教与学影响的思考,最终提出学习情境的描述框架。学习情境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现象,基于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储存技术等的应用,学习情境客观存在于虚拟环境中,成为一种具有目标性的长期存在的学习活动,借助互联网实现教学知识传播与知识共享,并可以实时进行学习分析、导航、评估、反馈、调节等,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连接器和促进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2.
学习环境的智能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如何合理运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并分析其中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是在线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课题。为此,基于对学习行为文献的分析,从数据采集与存储、行为分析、反馈与提醒、智能化行为优化、智能引擎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学习行为优化模型,并将模型运用于湖南S大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智慧教学实践中,依托智慧教学平台获取并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再针对具体情景采取合理的学习行为优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这一优化,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认知维度的学习成绩、强化了互动维度的学习互动;而且提高了时效维度的学习任务完成率、强化了参与维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数据挖掘,特别是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型遗传算法的关联规则提取算法,并从编码方法、适应度函数的构造和遗传算子的设计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对早熟问题的分析并改进自适应算子,提高了算法的效率,使算法在相对稳定的动态种群规模中寻找优质解。  相似文献   

14.
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适当的认知负荷水平是保证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有效学习的关键,对数字化环境下认知负荷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结合数字化环境的特征对认知负荷的影响分析,找出减轻认知负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时传统教育环境学习模式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模式的特征进行时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我国高等教育适应个性化特征新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个人学习环境:挑战网络学习环境的主导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着Web2.0时代和新的学习观念,网络学习环境的主导设计VLE暴露出明显不足,难以适应新理念支持下的网络在线学习方式,于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个人学习环境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全面了解PLE的内涵、研究进展及其构建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对PLE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诉求,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文章针对传统层状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未阐明学习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不足,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理论研制了一种自适应学习系统动力模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选择促使学习系统开始运行,学习者的初始学习目标与其后的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是维系学习系统继续运行的内在动力。学习系统在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认知诊断和自适应模型四者的协同作用下向学习者不断推送适切的学习资源,旨在消除学习目标与当前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从而使系统重新归于稳定。文章从系统动力机制视角,设计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包含的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自适应模型和认知诊断模型。研究将为自适应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关联主义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学习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三大理论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每一种理论的出现必然有其时代特征,描述学习原理与过程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理论应该能反映基本的社会环境。而在技术已经重组了我们的生活、交流与学习方式的今天,关联主义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梳理传统学习观,解读关联主义主要观点,提出其对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当前网络学习平台中学习过程控制模块易被忽略的现状,在对大量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实际应用和调查之后,依据学习过程控制的定义及各网站本身的特色,筛选出十个最具代表性的含有学习过程控制模块的平台,着重分析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