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编高二《思想政治》(下)教材在“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框中指出:“人们按规律办事,不仅要区分不同的规律,而且还要区分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按规律办事,还要注意当事物由一种存在状态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时,其中的规律也随之变化。”(人教社98年版。第7页)又说人们“只有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条件、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同上。第9页)对此,学生往往产生疑问,既然规律是客观的,为什么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时,其中的规律也随之变化?既然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为什么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条件,变有害为有利呢?要解决学生的这些疑问,就必须准确地讲清规律的客观性和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  相似文献   

2.
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国内外总结过不少好经验。然而,这项工作能否找到若干条共同规律、归纳若干条通用途径呢?笔者在同教育行政机关和教学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交换意见,查阅手边可及的有关资料后,所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一、规律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才能、职业道德向上推进的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将持久而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种规律有: 自我完善律——高等、中等学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当上教师,从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到人际关系,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一新的起点上,有些人开始时会产生不适应感,甚至这点看不惯,那点不如意;一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句话,这个标题上又加了一个引号,原因是这句话是引用来的,引用的马克思的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页)。对于马克思说的话也不能盲目,也要思考一下,看他说得对不对。人是不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的呢?如果是,他就说对了;如果不是,他说的就不对了  相似文献   

4.
教育潜伏着危机,我们处在危险之中,这是我们教育现状的准确写照。面对危机和危险我们应作怎样的思考与选择呢? 首先要分析原因。(1)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为政权服务和“无为”的文化。从本质上讲,我们历史上从没把教育当作社会生存的必需,只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其权力的手段。长期来,我国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清高“无为”的传统思想。自己从不把自己当作社会的重要力量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而是甘愿作统治者的奴仆。统治者需要时,拼命为其服务;不用时,就游山玩水。这种思想影响,不能说已经根除。(2)中国近代战乱多,教育欠帐也多。从军阀混战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兵荒马乱,接着又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稍有喘息又“十年内乱”,我  相似文献   

5.
教育改革的项目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然而,教育的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因此,能否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改革,也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首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青少年身体发育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就心理发展规律而言,有认识(智力)发展的规律、情感与意志的变化规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规律等等。在这些规律中,每一条又都包含若干个更加具体的规律,如认识规律中包含着思维规律、记忆规律、注意规律以及感知规律等。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这些规律,国内外专家都进行过深入具体的研究,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基础,它们应该成为我们深化教改的理论指南和重要依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育改革,特别是改革中所进行的教育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允许失败的,它不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允许千百次地失败,总结教训,反复实验。教育实验则不能这样做。因为它涉及的主体是正在急剧变化和迅速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如果我们不能自觉地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或在实验设计上考虑不周全,就会延误  相似文献   

6.
正缘起最近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找规律》这部分内容。在批改这部分作业时,笔者发现学生错误很多,深究其原因发现大多数错误来自于列出的算式有问题,那么算式的问题又来自哪里?通过调查学生的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选择的策略没有针对性。教学过程(展示部分学生的错误作业)题目:小芳、小冬、小丽、小强四个人站一排参加演唱活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相似文献   

7.
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性是什么?如何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这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迫切关心的问题。大纲提出:“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这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的过程,就是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可以归纳成四句话:“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模仿到创作,从扶到放到收”。  相似文献   

8.
(一) 凡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广播电视教育也不例外。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的反映,也可以说规律是人们对事物运动的本质的概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只知其表,或者把表象当作本质,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不能把握,驾驭事物,对事物运动过程也就容易在认识上和工作上产生差错。 我国远距离广播电视教育经过十年广泛的实践,人们认识的不断积累,有可能也应该对它的规律进行探讨,以便正确地认识它,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它。 (二) 研究远距离教育规律,首先要对远距离教育明确内涵。远距离教育是对近距离教育而言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页。教学过程一、认识规律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大耳朵图图),图图说:过"六一"儿童节时,北京的小朋友把教室布置得非常漂亮,还跳了舞呢!图图把  相似文献   

10.
组织外语课堂教学是否“无法可循”而全凭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去纵横捭阖?不。任何教学活动都有它的规律。外语教学法这门科学业已总结出组织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本文介绍三条。 一、安全感(feeling of safety) 安全感指保证学生上外语课时不胆怯,不感到拘束或沉重。它有两个根据:(一)教学过程不但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认  相似文献   

11.
写作有没有规律?有人说有,有人说无,有人又说“这是个‘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难解之谜”。尽管古代和现代的写作理论研究者们在探求写作规律上,作出了许多可贵的努力,但由于对有关“规律”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长期存在着不统一不确定的状况,因而模糊不清。其突出的表现是往往误把写作的方法(如“文有文律”、“以法为律”——清.刘熙载《艺概·诗概》)、特点(如“博而能一综合律”——《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周姬昌主编)和原则(如“法而无法通变律”——引书同上)与写作规律混为一谈,致使写作规律的研究长期处于若明若暗、似是而非的状态,不能形成公认的理论形态。许多写作学论著和教材,总是满足于对写作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写作规律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揭示,因而失去了科学的深度。这大概是写作学研究总体水平难以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写作行为规律的研究,无疑将成为现代写作学理论建树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教育规律问题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杂志1992年第10期,发表了程少堂等同志《“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一文(以下简称程文),并转载了潘懋元教授《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一文。这两篇文章解释说明了“教育的外部规律”说法的科学性、适用性,读后使人更清楚了此说其意,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在此,提出个人的几点粗浅意见与程少堂等同志商榷并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讨论教育规律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观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整体地把握教育现象及其关系。教育现象不只是教育实践,还应包  相似文献   

13.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作为学校的领导人,如果不懂得教育科学和教师的重要性,就很难办好学校。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科学是教育规律的反映,是我们探索教育规律、认识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理论,而实现教育规律,真正按教育规律办事,则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大学要不要研究教育科学?过去有许多人持否定态度。南斯拉夫著名学者纳伊曼在一本题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探索》的书中说,“大学对一切都进行研究,而就是不研究它们自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说明(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37~38页,千克的初步认识。(二)教材简析。对物体的重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但对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到。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形象、具体,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使学生通过实物感知,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千克”的初步认识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重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克”的初步认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拉近了一步,它充分体现出了“生活中的数学和应用”这一现代数学教育思想,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四个层次:(1)接触实物,初步感知;(2)对比感知,认识进率;(3)再次感知,巩固表象;(4)结合实践,运用知识。这四个层次是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设计的。因为学生对重量观念的形成不能仅仅满足于直观感性认识,还要使学生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才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  相似文献   

15.
“按规律办事”是近年来教育界说得较多的课题,但违反教育规律的事仍时有发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究竟有那些基本规律?现谨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一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对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方针,作为办教育的目的,这是最根本的要求了,因此,它是社  相似文献   

16.
是"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还是"教育同物质生产相结合"呢?哪一种提法更恰当呢? 马克思恩格斯说的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4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是在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教育时这样说的,并且说这是"最先进的国家几乎都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同书第293页).  相似文献   

17.
<正> 什么是“语文”?历来还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语”好理解,就是语言。而争论的焦点好象在“文”怎样解释。是文字?是文学?还是文章?张志公同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说“语文”》(载上海《语文学习》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文章说到这个课程的名称是全国解放前夕叶圣陶同志在华北一次教材会议上提出来的。后来,叶老的《教育书简》(中)在《教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了。其中第十九条说到这件事。叶老说:“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 不可偏废,故合而言之。”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进而指导实践.然而,认识规律并非易事.我记得,毛泽东说过:"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必须经过胜利和失败的比较."[1](P104)又说:"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毫无疑问,在整个学科中,教育规律应居于核心地位:研究必须从探索、寻找教育规律入手,结论必须以教育规律为依据,最终成果必须体现在利用教育规律去指导教育实践之中。然而,对于教育规律的客观性,如何去寻找教育规律,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究竟由哪些方面内容构成,以及应该怎样利用教育规律去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等问题,有些同志却并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这必然会产生两个弊端:一是因为对教育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教育科学的研究不能深入进行;二是因为不能合利地利用教育规律去指导教育实践,使得教育科学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本文试图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个老师一辈子的事情,但我们真的懂了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笔者由衷地感到了自身的责任,陷入了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反思。教学,不管如何进行课程改革,都要从理念、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评价几个要素入手,落实教学目标。然而,今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依然发生着背离教育规律的现象。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