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基础音乐教学和高师音乐专业教学共性上具有“通感”。《音乐课程标准》渗透高师声乐课教学,实现高师声乐课程与基础音乐教学接轨,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基础教学能力的合格中学音乐师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绚 《华章》2012,(27)
《声乐》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主干课,随着高校扩招和师范院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步确定,声乐课的改革势在必行,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声乐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整合几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是一门重要的音乐理论课,文章就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意义、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原则,分科教学法的要求和实践环节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作为高师和声课教学,也应重视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本文分析了高师和声课教学的现状以及新世纪对未来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并探索在和声课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行教学工作实践,对高师开展《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本文就此课程教学改革当中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特色提出几点思考,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模式看,它是揭示该学科内部机制和功能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应该科学地反映高师声乐内在逻辑的理论框架结构,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从高师声乐课的教学目标看,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因此,进行“集体理论课,小组实践课,小组技能课,个别技能课,艺术实践课”,应是高师声乐课教学的较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既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改革的归宿。高师音乐教学要研究《音乐课程标准》的特点,指导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与高师音乐指导"方案"在理论上的吻合,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是高师音乐教学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现代教学观和现代课程是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理论基础,也是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高师专科生排练小合唱的能力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特别是小学唱歌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高师专科生排练小合唱的能力培养,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唱歌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师专生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先天条件,进行音色训练和声部组合排练小合唱,使他们将所学声乐、和声、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小学歌唱教学的技能,以适应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和声学》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高师院校的《和声学》教学怎样突出体现高师特点?这是我们从事高师《和声学》教学的教师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必须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根据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中学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研究《和声学》这一学科性质及其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反复探讨《和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不断改革《和声学》的教学内容,改革《和声学》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 ,如何培养出适应于基础教育的合格人才 ,关键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具备。目前 ,各地高师正在进行的声乐教改中 ,以声乐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高师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师声乐教师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专业能力。一、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能力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上讲台的音乐教师 ,不能完全照搬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应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声乐集体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 :1 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是声乐教师进行声乐集体教学的首要条件 ,它包…  相似文献   

11.
乐理就是音乐理论,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由于乐理内容庞杂,概念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倍感吃力,因此,把乐理知识的讲授贯穿于唱歌,欣赏,排演及创作东曲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2.
我国音乐剧教育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音乐剧的艺术形式源始于西方,教学模式国外移植色彩较浓。只有加强我国音乐剧教学的“移植——改造——融通——生成”的本土化过程,创生“中国本土化”的音乐剧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音乐剧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适应我国音乐剧行业与市场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人才的"摇篮",它关系到国民音乐教育发展的未来,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龙头".本文结合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的一些情况,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核心、主力、教学管理、教学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李燕 《丽水学院学报》2011,33(1):109-112
《音乐美学》是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法,势必会导致该门课的课堂教学机械化。结合《音乐美学》课堂教学实际,探究出与本课程教学相适宜的3个教学原则,并依据这些教学原则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扩招大量的音乐专业学生,这导致音乐专业教师的溃乏,面临这种形势,在音乐专业课尤其是钢琴课的教学上,我们可以将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教学方式变成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学美论     
教学美具有美的本质特征,是师生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教学美在育人过程中具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激励奋发、怡情健身等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韵律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内大学诸多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美学因其理论的艰深抽象而愈益边缘化,美学课程改革的瓶颈在于其学科设置与专业属性之间的脱节。整合美学学科自身的专业属性,对传统“一锅烩”的美学教学实行细化,改变大一统的理论教化模式,针对具体专业因材施教,从而构建多元化、时代性以及社会化的教学模式,这才是美学教学重新获取旺盛生命力的力量来源。’  相似文献   

18.
1949年10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方兴未艾的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先后成立了多所专业的音乐院校,并在师范类的综合院校建立了多所音乐专业的本、专科院、系,并且,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为龙头的音乐表演及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地建立并完善和成熟。与世界各国的不断交流。使我国音乐教育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使中国人和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郑晔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2):99-102
钢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钢琴弹奏技能,提高音乐表现力以及为歌曲配弹伴奏的能力。教学重点应该逐步地从单纯讨论演奏技术转向培养学生的音乐性上。尤其需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把培养音乐表现力的教育与训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音乐表现力是学生实际能力的具体反映。应从培养正确的读谱习惯、夯实听觉基石、构筑歌唱旋律、控制节奏与速度、加强艺术实践等五个方面通过正确的弹奏技术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音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学的过程不单纯是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贯彻三个方面的教育:即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科学化教育、高势利导的审美教育,才能达到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