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Web2.0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虚拟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小世界网络的特性,英国伦敦骚乱以及刚刚爆发的俄罗斯游行事件,煽动者均借助社交网站进行舆论散播.网络舆论愈发成为影响国家利益、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若不对网络舆论给予及时关注和正确引导将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因此,如何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是新时期对完善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提出的新挑战.本文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1)是否需要引导?(2)如何加以引导?为此,首先提出网络舆论事件是否需要引导的3种研判方法,若加以引导,则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舆论领袖及潜在关键人物进行探测和挖掘,给出引导策略,为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网络舆论引导提供科学和定量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虚拟社会的定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联、虚拟社会的特殊性等方面对虚拟社会管理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指出信息网络社会的崛起让人类进入到“虚拟世界”,尽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异,但其主体都是人,要从主体的意向、主体间交往和社群共同体的文化需求等层面全面理解信息网络和虚拟社会的本质,进而正确认识虚拟社会管理的特殊性。归纳总结了当前虚拟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观念不适应,管理手段较为陈旧;立法滞后,行政措施欠规范;技术准备不足与技术手段滥用并存;行业自律与规制存在较大差距。最后阐述了虚拟社会的管理之道,认为要通过端正管理理念、实施科学监管、改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等,最终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转型,保护网络健康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戈  张祖成 《情报杂志》2023,(8):116-122+128
[研究目的]探究“蹭流量”下网络公共舆论形成机制,可以弥补现有研究对网络公共舆论中媒体与公众聚合关系分析的不足,对促进网络公共舆论有序形成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基于40个网络热点舆情案例的QCA分析,从注意力引导和信息误导的视角出发,研究“蹭流量”下媒体属性、事件属性、流量行为和公众行为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研究结论]网络公共舆论形成受多因素共同作用:流量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公众行为发挥调节作用;媒体属性、事件属性发挥媒介作用。从源头出发扼制“蹭流量”行为,维护网络公共舆论的有序形成,政府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建立常态化流量跟踪和回应机制,加强公众情绪引导和网络舆论环境监督。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探究了政府、媒体、公民、NGO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剖析了这些主体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困境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和信息公开体系、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和官员素养建设;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引导健康舆论,监督政府行为;正确认识网民的基础治理角色,培养其数位素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和监督意识;积极引入NGO参与治理,NGO扮演着政府机构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角色,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民间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目前研究存在着机理认知和引导脱节的状况,且机理层面多集中于舆论在各类复杂网络上的物理表现,和实际事件联系不紧密;引导多以定性描述的方式,缺少可量化和评估的依据。将超网络建模方法与政策仿真技术相结合,定性会商与定量模拟相结合地研究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及建议,是一种从系统工程角度对网络舆论这一社会复杂问题进行探索的新模式。本文是系列研究的第一篇,通过建立集社交、心理、环境和观点等多维子网来描述社会舆论的超网络模型,并设计逻辑自洽的多层网络交互机制,为网络舆论的演化和干预等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指出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并建议政府从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构建强力保障机制、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5个方面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虚拟社会已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虚拟社会的管理既是确保虚拟社会自身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现实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需要。虚拟社会的开放性、匿名性、高技术性等特点,给虚拟身份管理、网络犯罪治理、舆论引导与监管、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技术支撑平台、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构建和完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推动了重大公共决策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传递原生态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参与拓宽了公共行政活动的空间,带来了新的行政生态环境。但同时,网络舆论又出现了谎言等误读公共信息的网络舆论“泡沫现象”,这无疑使政府的责任更加艰巨,促使政府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因此,网络参与的发展必须引起政府管理者和公共管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关注网络参与,研究理性网络参与对构建良好政治新生态以及公共管理带来的影响与变革。  相似文献   

9.
蒋袁姗  朱水成 《情报杂志》2016,(4):60-63,79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意见表达的方式趋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网络公共事件呈现出的特征,以及网络舆论对公共权力和政府回应产生的影响,对此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多。[方法/过程]对2005年7月至2015年6月的重大网络公共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分别探讨了时间、空间、政府部门层级、信源、主流舆论态度、群体行为、事件议题类型、网络舆论作用、政府回应类型九个维度的特征,并进行计量统计和图表展示。[结果/结论]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梳理,掌握了近十年来重大网络公共事件的分布特征,以期对影响公共权力和政府回应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瑞霞  郑平 《科教文汇》2008,(18):19-20
随着高校网络的进程化的加快,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校园网络舆论场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动态,甚至会形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危机.  相似文献   

11.
首先界定了电子政府和政府公共网络管理的内涵。分析了当前上海政府公共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之处:政务信息质量缺乏明确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公共网络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缺少质量监督和控制;采用网络办公后政府业务流程整合进展不大;政府公共网络管理缺乏合理的治理机制。提出了完善上海政府公共网络管理的建议:加强政务信息质量管理;完善公共网络技术设施质量控制;强化网络办公后的流程重组;建立公共网络管理的治理机制;加强政府公共网络管理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对网络舆论的监测与管理,事关网络社会安全,体现管理者的社会管理能力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因此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已建立的超网络模型,实施网络舆论的干预与引导,探讨不同干预与引导策略的影响机制及其效果,旨在挖掘网络舆论监测与管理中的重要抓手,以期有助于网络舆论的干预与引导,降低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李晚莲  蒋化  曾锋 《情报杂志》2022,(11):129-136+54
[研究目的]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引发舆论海啸时有发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探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生成机理,有助于理清突发公共事件高强度和低强度反转的成因及两者的生成差异,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网络舆情反转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政府的舆情引导能力。[研究方法]以15个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案例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舆情反转的首发阶段、发酵阶段、反转阶段提取首发平台、事件热度、公众关注度、媒体报道量、政府干预、反转时差、反转归因7个前因变量,探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的组态构型和生成路径。[研究结论]结果显示,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生成更倾向于是多元组态影响的结果;依据核心条件,将舆情反转高低强度生成共10条路径归纳为5种组合类型,分别为累积蓄力型、高温冲击型、官方缺位型、标签弱化型、低温平缓型。反转时期成为整个网络舆情反转过程的核心阶段。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调控难度加大和参与主体广泛、事件疏导费时费力等方面阐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网络舆情的监测敏感度欠缺、法律与道德对网民群体行为约束力较弱、网络协商机制缺失等方面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强调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应遵循速度原则、明确态度原则和协商共赢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监测和引导网络舆论;创新网络法律规范,倡导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协商对话平台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网络问政是网络参与型、互动型的政府信息化阶段的突出标志,是电子治理模式的一种体现。中国的网络问政可分为领导或者官员推动的姿态型网络问政、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的引导型网络问政以及由于舆论或者网络性事件导致的压力型网络问政三类,其中,领导型的网络问政受制于个人的认识,缺少制度化的安排,因此作用有限;引导型的问政是制度化的安排,因此比较规范,但由于受后台业务整合的制约而难以保证成效;压力型的问政让政府面临巨大挑战和压力,这一类的网络问政考验着政府的智慧。面对网络问政的挑战,政府需要充分把握网络媒介的差异及网络生态的趋势,探索制度化的网络问政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的蔓延很容易引发社会公共危机,给政府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积极引导和控制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成为评价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科学合理地评价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导控行为,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发现问题、采取对策的重要手段。[过程/方法]运用危机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思想,根据舆情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网络舆情发展历程构建了政府网络舆情导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根据各省份得分情况得出,各省份的网络舆情导控能力基本与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从地域分布上看,沿海地区省份总体高于内陆地区省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网络舆情导控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逐步升级的趋势,给全世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分析了全球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发展五个方面的趋势,介绍了国际社会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些经验与举措,以期能为提高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时间演变规律,即分析网络集群行为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并比较不同阶段行为的异同。结果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前期和中期相比,网络集群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行为强度排在前三位的是“网络舆情”行为、“人肉搜索”行为和“网络舆论”行为,排在最后三位的是“网络追杀令”行为、“网络恶搞”行为和“网络舆论暴力”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中期和后期相比,网络集群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后期同中期相比,“网络流言”行为、“网络舆论”行为、“网络追杀令”行为和“网络集会”行为会加强,“网络审判”行为会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前,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缺乏有效畅通的对话沟通机制,导致公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与不满。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剖析了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失语、禁语、后语和妄语的话语误区,提出了话语理论视角下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善治策略:疏通官民网络舆论场,搭建官民网络互动平台;善待意见领袖,善引网络舆论走向,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完善网络立法,力促网络话语真实性;广纳民意,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讨论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电子政务在当今全球信息化时代应切实提高和可以发挥的"五种功能":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着力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在线办事,努力提高政府主动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加强"在线访谈"等栏目建设,改善政民互动;深入思考和研究网络舆情,不断提高驾驭网络舆情的能力;加强"数字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切实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