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清末新闻法规的产生及具体内容,探讨了清末新闻法规与近代报案、近代报业的关系问题,认为清末新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西近代报业发展中所出现的“曹汉现象”,即指报人不以新闻事业为最终归属,而利用办报达到政治或它方面的诉求。“曹汉现象”在中西近代报业的产生有着客观性,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政治环境,甚至报业本身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后又因历史环境的差异而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文章从价值取向、发展状态以及近代报业中主次地位问题三个方面对中西近代报业发展中出现的“曹汉现象”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清末新闻法规的产生及具体内容 ,探讨了清末新闻法规与近代报案、近代报业的关系问题 ,认为清末新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时间范畴争议颇多,有待辩证界定。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考察,外国办报理念和模式等因素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对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理论层面,西方传媒化大规模侵入;在实业层面,西方报业资本侵入;在技术层面,西方报业技术被引进。  相似文献   

5.
"新学"浅议     
“新学”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一种新的形态,是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是在中国传统旧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西兼容的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新学”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启了进步思想之门,同时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传统科学观念不一样 ,从而影响了中西近代科学发展的速度与水平。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促进了中国科学传统的更新及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16、17世纪,中西传统技术开始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技术朝着“技艺”的方向发展,而西方传统技术则与近代科学越走越近,并最终于18世纪中叶相结合,促成了近代工程学的诞生。与近代大多数学科门类一样,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通过来华传教士逐渐传入中国,吸引了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注意。实际上,早在近代工程学诞生以前的晚明时期,中西传统“工程”技术之间就有过短暂接触,以王征为代表的少数文士已经开始关注西方“工程”知识与技术,并留下了《奇器图说》这样的重要译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时的中西“工程”交往,范围不大,效果也并不理想。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西方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吸引了大批中国本土知识分子投身其中,形成了大量与工程学相关的译著和著作。得益于此,近代工程学教育也逐步兴起,本土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涌现,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代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工程学的发端,成为对近代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中西教育传统的深刻差异,考察了西方近代文化教育的引进与消化过程指出:西方近代文化教育特别是当代文化教育确实内藏有许多真知灼见,需要我们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创造性学术融通,以期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孙茜 《考试周刊》2009,(38):47-47
中西方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现在中西新闻的报道及写作理念之上。本文就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随着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和介绍,既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引起了我国近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推动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特点,对于加深理解我国近代文学的性质,对于更好地借鉴外来文化,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加速当代文艺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和时代审美意识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一批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方略,并从实践中认识到,中国要变革自强,不能只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单纯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还必须从政治思想上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这样他们从初期热衷于翻译介绍西方历史和自然科学资料,转而大量翻译西方的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19世纪末,由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不同音乐发展状况的回顾,对近代音乐风格与社会政治的相关及相属性、其更深层的意义给以关注,并从近代的客观经验中(指社会政治影响音乐风格)探讨中西音乐历史进程中有关风格的演进及其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联性,并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中西方音乐风格的演变,兼容并蓄。  相似文献   

12.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为了打开侵略中国的大门,于1842年之前在岭南及南洋等地创办了一些中外文期刊。这些报纸不仅传播了基督教,介绍西方的一些科技知识,为殖民者侵略中国作舆论准备;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新闻”出现了14次,涉及时宜、重要、显著、接近等丰富多样的新闻属性,内蕴着一个关于新闻选择的基本价值体系;这种情况在“三言”、“二拍”等明清小说中同样如此,显示了传统中国对于新闻选择的良好直觉。这种新闻价值感觉体系有可能形成对于中国近代新闻报业的两种影响,一是对显著、趣味性等新闻属性的重视,可能是近代城市报纸注重猎奇趣味的原因;同时对于传闻见闻的重视,可能会忽视新闻真实本身,成为近代报业以“有闻必录”进行新闻选择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屈仁芬 《时代教育》2007,(10Z):57-57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世界历史进展迅猛,东西方经济文化接触日益频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密切联系起来。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6世纪,当近代自然科学的曙光初照欧洲大陆时,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也已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昏。这一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科技成就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而在西方,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产生,同时西方的物理学、生物学等也突破了古代的范围,迎来了近代的黎明。知识经济的隆隆涛声中,科技成为我们经常并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纵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其理论根源,认为正是由于理论形态的相通,使得中国的人文主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林乐知是19世纪中国著名的传教士,他一生在华从事教育文化事业,为改良中国的教育制度、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文明、启蒙中国人的理性力量起到重要作用。主要介绍林乐知在中国开办的中西书院,以及他在中国倡导的教育思想,探讨他在中国近代教育中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触的早期,华报纸对中西沟通的作用不可忽视。以《循环日报》为例,它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干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4年高考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考查突出,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世界近现代经济和中国现代经济、中国和西方近代文化是考查重点。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道路上,传统与现代化是他们思考的主题之一.它衍变出"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和"中西综合论"三种理论形态.三种理论形态各有千秋,褒贬不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实质乃是中西新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之矛盾,才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是中国 30年代重要的新闻家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新闻实践之一是主持《申报》报业改革 ;他提出重言论、副刊的“头尾论” ,以此带动引领社会政治进步、干预社会现实的全方位新闻改革 ,并形成报业与文化事业“并重”的报业管理思想 ,逐步将报纸引向倾向革命 ;陶“新闻救国”与其“教育救国”一脉相承 ,本质是西方自由主义“宪政”思想 ;《申报》改革的功败垂成 ,对陶的后期思想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