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和反映一定社会形态中人类政治生活的优秀成果和进步状态,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是部分重叠交叉关系。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为人类三大文明不仅有客观依据,而且有逻辑依据,制度文明与三大文明不是同一序列概念。  相似文献   

2.
庞敏 《教育导刊》2003,(4):59-60
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环境科学教育为载体,开展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是以通过创建“绿色学校”为标志,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探索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自从1996年发布以来,全国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可谓高潮迭起,呈现出“绿色教育”蓬勃的生机。一、社会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教育承担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一代劳动者的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时代,人类与…  相似文献   

3.
作家和学对当下生活的认识和判断是一个美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对人类历史的无视和对人类一般道德立场的挑战都不是作家和学的特权。美化人类历史的罪恶更不是作家和学的特权。将血腥的历史解释成为有血性的历史,而且还要将这样的历史加以粉饰和赞美,这种现象在一些学作品和理论章里时有表达,本对韩少功和徐葆耕的两部(篇)代表性作品中的观点作了批判性的讨论,从史实、对待史实的态度、作家与学的底线、化的域限与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茶"漫谈     
从茶的历史,成分,制法、药理作用和社会作用,阐述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华朝阳 《生物学教学》2004,29(12):23-2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生物学》共分八个单元。因为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在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很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有关生物圈的知识,所以教材把生物与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育》2004,(6):1-1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人类不仅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冲击,而且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最近几年,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愈加认识到把人类活动置于地球系统中心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荒屋”是弗罗斯特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但在先前的研究中,这方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类建造房屋的初衷是避免风吹雨淋日晒之苦,但为了持久地维持房屋的安全性和家园的纯洁性,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与自然隔绝,生命窒息,爱情枯萎,心灵困守,家园失落。在弗罗斯特笔下,人类在工业化时代苦苦守候的房屋和家园,不可避免地沦落为“荒屋”和精神荒原。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爱"的伦理道德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伦理学家把爱看作人类道德人格的基础。他们关于“爱”的道德学说是从探讨人类现实境遇中的各种问题出发,力图解决人类道德伦理困境的一种努力。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所作的思考都是非常深刻的,为我们对“爱”的伦理道德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可供借鉴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诗歌里,“南山”意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列。深入探讨这个意象系列,可以感受到其中暗含的某种联系,体悟到“南山”意象背后先民对于自然的本能反应、本能反应背后的深层情感力量和共同感受,以及先民乃至人类审美反应的共同心理程序。“南山”意象的生成与承传,也集中表现了一个本体性的内涵:原始意象较之其它人类表达形式,更能深刻地切近人的本质特点,更能表现与集体无意识相关的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0.
孙昌松 《现代语文》2006,(10):55-56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1922年创作了长诗《荒原》,通过人类失去自然生殖力来表现西方社会的腐朽、荒凉与死气沉沉,反映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灭与绝望。荒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心灵的枯竭,表现人们对世界的深刻绝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鲁迅虽然没有生活在“一战”后的西方社会,但作为一位化巨人和思想家,他通过对人类悲剧命运的观照,特别是对危机四伏、凄凉惨败的荒原般的中国社会的透视,鲁迅用自己的精神痛苦铸造出中国的荒原意象——铁屋子。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童年”是人类蒙昧阶段的低级阶段,它有音节分明的语言、男女杂交,群居群游等生活特点。人类的童年是原始人而非“古猿”。它是人类社会的最早阶段,具有蒙昧时代低级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2.
这里有两道试题:1.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C.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而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这是某市的历史高考模拟题。参考答案B。2.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个“转折”主要指①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②东方和西方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③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④封建主义逐渐向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刘坤 《生物学教学》2006,31(9):68-69
人类常常用“平凡”的字眼来形容身边的花草树木,如“我是一颗平凡的小草”,“他就像一棵平凡的白杨树”等等,殊不知植物的进化历史远比人类悠久得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一直在不断地强化和完善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并因此获得了惊人的数学天赋。  相似文献   

14.
学作品,既是对人类情感的全方位揭示,又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情与理共同构筑学作品从感性到理性的统一体。学作品要么重情,要么重理,要么情理并重,但它都处于由情与理所构成的正常区域之内。非正常的学作品都因为对情或理的拒绝,而游离于情与理所构成的区域之外。  相似文献   

15.
荀苗 《现代语文》2006,(12):25-26
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语言以来,隐喻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隐喻是人类社会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对于这一点,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足以证明。  相似文献   

16.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隐喻的体验和认知理据,可以发现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和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理解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生物界是经过千万年进化的结果,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生物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机体完整的保障系统,从而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这也给人类提供了无穷的启示。人类文化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在模仿和适应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建筑同样如此,古代从巢居穴居到各类建筑的出现,无不留下了模仿自然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本探索“秋”的词源、理据、化内涵,从而得知英汉造字、词源和理据特征;从哲学上来考虑人类明的时候,字构造的共性规则可能反映出人类在很多基本方面有着相同的思维、相同的原则或相同的看法,“这种发生性的趋同现象,是由共同的原始化心理结构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再论"死刑犯"有无生育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是人类实现种繁衍的唯一方式,无疑是神圣的。“死刑犯”作为人类社会中特殊群体,对其制度设计事关整个人类明的发展。一“死刑犯”之妻要求生育“死刑犯”的子女,将整个社会引入了生育的法律、伦理的大讨论中,然而视点各异。本试图从多方住的角度论证“死刑犯”行使生育权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曼德维尔最早向人们揭示了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他的这一观点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无法挣脱的噩梦,那种过于膨胀的自利心和个人利益至上的“经济人”取向已经给现代社会和人类明带来了种种恶果。人要真正成为目的,人类社会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私恶即公利”观,必须使人的自私心处于一个适当的限度之内,这样才能确保公正有序的社会制度得到普遍遵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