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很多学生都不懂得说“谢谢”,也许这不是个别现象,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不懂得“感谢”是什么,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索取。  相似文献   

2.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3.
近来我发现班级里面有一些学生.对自己很不“关心”:老师表扬“好事情”.他们就望望那些“佼佼者”:老师批评“坏现象”.他们就看看那些“后进生”。似乎什么都与他们无关.什么对于他们都无关紧要。他们满足现状,不会十分落后,也不会积极进取。  相似文献   

4.
校长的本事再大,他的知识、经验、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真正“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高明的校长,大都注意听取来自教师的心声,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5.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6.
有些同学认为作文是“吹”出来、“编”出来的,每当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就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地“胡吹”、“乱编”。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小说不都是‘吹’出来、‘编’出来的吗?”是的,小说、戏剧、童话、寓言这类文学作品,的确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这种虚构并不是什么“胡吹”、“乱编”,而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概括、艺术加工、艺术创造,编得像,让人信服。即使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不也让我们感到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可爱的艺术形象吗?作为初学写文章的同学,偶而学写一点这类文学作品,借以发…  相似文献   

7.
身边常有这样一类孩子,表面上看,他们也在正常地学习、生活,可心里总有点不对劲,似乎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们学不踏实,玩不痛快,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于是在日复一日的茫然中,他们的斗志被磨灭,激情停留成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同时,他们的心似乎也在苍凉着,衰老着。他们不在意现在,更不在意将来,“没劲”“郁闷”“没意思”无聊”“无所谓”“混呗”变成了这些孩子的口头禅。“茫然”比“问题少年”更可怕  相似文献   

8.
常听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真是太懒了,学会使用计算器,不论遇到什么题都想用,甚至包括简单的口算。不给他们用,就偷着用,真是没办法。”  相似文献   

9.
《学前教育》2006,(9):44-44
成成和强强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好朋友。每天无论自选游戏还是集体活动,只要一有机会俩人就会凑到一起,好像总是玩不完、说不完,当然他俩也不排斥跟其他幼儿交往。在集体活动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坐到一起,经常会出现不跟着老师活动,不停小声讲话的现象,我多次暗示和提醒都没有什么效果。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孩子的活动。有几次我“硬”是把他们分开了,可两个孩子都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虽然表面上安静了,但由于情绪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还是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是应该满足孩子的交往,还是为了能顺利开展活动而把他们“拆开”,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0.
我的苦恼     
我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家里,我是爸爸的心肝,妈妈的宝贝,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他们疼我爱我,什么要求都满足我。本来,我应该高兴呀!可就有一样,他们不让我干活。我已经十二岁了,按理好多事都能干了,可家里的大人却不让我干。爸爸说,“你还小,别累坏了!”妈妈说:“你这个‘小不点’能干什么!还是去复习功课吧!”爷爷奶奶说:“别动!别动!家务活有大人干!”真是的,在他们眼里,我永远都是个“小不点”。没办法,我只好不干了。天天做完功课,就看小人书,玩皮球,像个小娃娃。看到邻居家的小孩什么活都会干,我心里真…  相似文献   

11.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总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要是当上班主任,大姑娘小伙子们可以说是干劲冲天,一般都有大干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实力的梦想。但常常由于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就像一个蹩脚医生,只懂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盲目应付,疲于奔命!结果常常是一天忙到头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到底为什么而忙?由于工作的盲目性,犹如一只无头的苍蝇,只凭一身蛮力四处乱撞,于是,效率低下,甚至“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是“天菩萨顶得高——运气不错”,尚可以求个平安;要是触了“霉头”,出点什么差错,那可就“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轻则蚀财免灾,声名扫地:重则“赔了夫人又折兵”——晦气缠身……  相似文献   

12.
“中头彩”,这是我们班老史创造的。老史,就是史帅雷了。嗨,坐在我后面的那几个男生,什么都想得出来,别说你们听不懂他们嘴里的许多词语,就连我也常常给他们弄得一头雾水。那是在一堂英语课上,大家都在背书,后面那几个不知道又在叽里咕噜地说些什么。“潘伟,订正作业。”老师叫了一声,潘伟走了上去。他走下来时,老史张口便说:“嘿,蟠桃,‘中头彩’了。”“中头彩?”这词新鲜。“嗨,老屠,什么意思啊?”我好奇地问后面的屠戈锋。“什么意思?嗯,不告诉你。”屠戈锋看起来很得意。“不告诉就不告诉,有什么稀罕。”我摆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老潘,…  相似文献   

13.
任强 《大学时代》2002,(3):42-43
贬篇哲学家是做什么的?他们是吃饱了没有事情做,只会对着天空发议论的呆子。他们不喜欢干重活,尤其是不喜欢干重体力活,为了让自己的肉体闲着,就弄了一些一般人看不明白的问题瞎琢磨,美其名曰精神食粮。其实,他们就是社会上的一帮懒汉,最多也只能叫闲人。他们最卓越的贡献就是,写了一大堆文字论证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家,而且是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他们的鼻祖之一柏拉图更可笑,他认为大众个个都是“梦游者”,看不清世界的“本来面目”,只有哲学家是独步古今的“智者”,能够一面“梦游”一面思考别人“梦游”,愚人大海航行一定要…  相似文献   

14.
当了十几年班主任,一回首却发现:我的学生从未把我当作威严的班主任来敬畏,课下很随便地打招呼,随便地开玩笑,有时甚至随便地“挖苦讽刺”,不知怎的,总觉得没有什么距离。他们问我什么我都答,我问他们什么他们也乐于讲。课堂上热热闹闹地你一言我一语“乱岔”,作业也不能做到每天整齐划一。但中考总有不少人“运气”出奇的好,鬼使神差地超额完成学校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教师博览》2010,(2):19-21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6.
月与兔     
近来孩子们完全不听大人们的话了。对了,不是人类的孩子,是兔类的孩子们。“大人都不说真话。”“不仅是满口谎言,简直幼稚可笑。”“他们好像什么都不懂。”  相似文献   

17.
我时常听一些公开课或是评优课什么的,课后听到执教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是学生没劲,还是教师没劲?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这个“劲”指的是什么?但是我揣摩,这个“劲”指的就是一种激情。是的,看看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是在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教,为应付大大  相似文献   

18.
晏红 《现代家教》2000,(9):12-14
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才知道教他们什么以及怎么教他们。但是,很多家长对今天的孩子感到迷惑,不知道也不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许多家长都这么说。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不但不听,反而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那么,今天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由中国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方面专  相似文献   

19.
英语考试开始了,录音机里播放着很不清晰的听力题。孩子们有的头上冒着汗,有的嘴巴里叽里咕噜不知说着什么,也有的集中精力埋头做题……再次回到教室,孩子们嚷嚷开了,“老师,听力题听不清楚,下面的题我都胡乱做了”;“老师,听力我做不出来,后面的题也很难”;“老师,反正这次我惨了,什么都没有考好”……听着他们的话,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这就是平日里我引以为自豪的学生?他们面对困难,选择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素质竟然差到连什么是“主、谓、宾”都不知道,更别说“定、状、补”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你若问高一学生这个问题,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倒装句”。至于什么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大都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其实,静下心来好好深思一番,这跟学生素质差不差并没多少关系,而是现如今的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甚至不教语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