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重提教育与生活命题基于以下原因:教育研究的长期关注,教育实践改革发展的现实诉求,教育本真回归的热切呼唤,生活之于人与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蕴含着教育与生活的异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的剥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教育对生活的超越与引领等重要内容.探讨这一命题,有助于深化对教育与生活本质的认识,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与互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推动理论实践结合,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廓清教育与生活命题应明确教育应超越并引领谁的生活;教育应超越并引领什么样的生活;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超越并引领生活.  相似文献   

2.
《云南教育》2011,(21):14-14
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人类教育的核心命题。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破解教育的核心命题。她的目标是:使人认识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3.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人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又将这一命题颠过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教育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教育的本质●白世国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本质,是目前教育学中最普通、最流行的一种界定,亦是众多教育学教科书中使用的观点。然而,今日重新审视这一教育本质的命题,似乎值得进一步探讨。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界定...  相似文献   

5.
教师知识首先不是真理,而是友好相处的观念。哲学家与教师的对话即是他们的“友好相处”。齐美尔“边界”理论认为,时间即是现在的时间量,空间是一种集学习、劳动与生活于一体的主体生存结构。因此,教师发展应基于教师劳动与生活的生命体验现场。鲍德里亚声称,在“拟象”时代。媒介以一种“真实的内爆”正在消解、传递与制造意义,同时也在消磨人的主体性,出现了人的信仰迷惘、人格扭曲和主体丧失。顺应与同化可能是教师的合理选择。德里这解构主义对逻格斯中心主义充满怀疑,它使我们发现崇尚中心化宏大叙事、追捧时尚、脱离生活等教育话语问题。海德格尔关于“人是什么”的追问,引发了我们对“教育中是否有人”及“如何有人”等问题的思考。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批判了人性决定论。由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人就是自由”的本质。波普尔重新思考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由此引发教师们“教什么”及“如何教”等教育学问题。胡塞尔启发我们,现代教育危机源于人类在建构教育科学世界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这不仅导致了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危机。所以,他发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呐喊。在当下反“科学主义”思潮中,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爱这一永恒话题,正义与非正义是教育爱的判断依据,公正、补偿与差异是教育爱的普适原则。[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远离教育生活的教育学阁楼上,由概念和命题编织的产品在积压;在忘却了当下之人生存的教育评说中,关于人之教育的独白在继续。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和人,一个鲜活而又忧郁的话题。在这一话题的交谈中,我们不想再“独白”;关于这一话题的思想产品,我们不想复陈阁楼,于是我们试图走向生活中的教育和当下之人的现实生存①,自这样一个思维路向对“教育和人的现代性”所作的审视将我们导向了如下的结论。对此,我们拟从两个层面分三个问题加以说明。一、人的现代性:社会现代化“自然历史”的产物──现代性的相对与绝对,占有的完全与不…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鲁洁“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命题,并被论证为决定教育其它具体规律的一条基本规律,也被看成是人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佚名 《科技文萃》2004,(11):55-57
人类会不会为自己开发出的高科技反噬?这一命题不是好莱坞的独创,略有科幻作品观赏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是"疯狂的科学家和他造出的科学怪人"的故事的最新文本,但这一命题却比一切时候都逼近了我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新一轮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螺旋,科技对于生活的改变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生物技术与化学技术的结合使人类合成和移植自身的能力一路走强.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理应为人类的精神生存立基,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生活在意义世界中,生活在精神追求中。人作为一种精神生存,对精神的追求是人生于世的永恒命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种表征,它以一种超越现实制约、突破世俗归置的精神品性,体现一种审美的精神情怀,特别是在人类遭遇精神危机的当下,彰显文学教育的精神立场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含义极其深刻,常有题外之旨。从人类直立行走、结绳记事起.生存已不再是第一命题。人类生命的延续、物种的澎湃,似乎追求更为悠远而长效的手段.什么样的人类行为可以光大人类本身?人无长物,力不及猛兽.命难敌神龟。唯有精神,可以弥漫整个宇宙。当人类意识到有一种行为可以使他们的精神壮大,他们就理所当然地去选择这种行为作为人类自身延续发展的有力武器——这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一、教育培养人的和谐发展是新世纪研究的中心课题 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以人为本,正是重视教育在培养人中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研讨会上,提出了“学校是人类内在的宝库”的命题,把人的培养与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研究的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12.
少花钱多办事,这是人类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律.这类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优化方案的题目,自然会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从教育这种现象开始出现时就产生萌芽了。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一有了教育,有了学校,出现了专职的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就存在。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培养人怎样与自然斗争并取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是当时教育的主题,自然,素质教育就成了当时教育的基本行为。当人类社会进人阶级社会之后,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教育不再是人们的生命和生活的必需,而成了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工具,应试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存在方式。 …  相似文献   

14.
一、教育的阶级性人是社会的动物,劳动创造人类,人能改造自然和创造工具。同时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劳动过程中,开始和发展了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特有的现象,也是人类营谋社会生活必要的手段。人是集体从事劳动的,人自降生後,立即投入一定的社会关系,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只有社会的人而没有孤立的人。要过社会生活,就必须有一套参加社会生活的本领,而这一套本领又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高度精细的社会分工,带来高度密切的社会合作。大到“人类基因组”、“‘非典’病源体”等尖端课题的研究,小到生活中一件普通商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合作”。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而让学生学会合作便成了教育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是学会生存,然后才是享受生活。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生存,反之,不适必将被无情淘汰。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无论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还是我们民族的教育前途,这都是一个性命攸关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金湘虹 《文教资料》2007,(2):122-123
“以人为本”这一命题,从最广意义上讲,是以人类为本,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本,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各项工作都应当以人为本。在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探索实现差异化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中有个著名的命题叫科学下嫁,意即科学应走出学府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直接为乡村的生产生活服务。这是十分确当的、富有远见卓识的主张。因为本来产生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的科学,如果只被科学家占有,束之...  相似文献   

19.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之背后所希冀的目的:建设真正民主主义社会,完善人的自身,使人自由幸福地生长、生活,实现人与社会一切的和谐。毋宁说这是一部分人的一个愿望,现实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文化教育的多元与矛盾,决定了一个实然的状态:人类没有共同的教育目的。企图即刻给定一个大众的教育目的恐怕是徒劳的;但我们可以在尽可能高尚的理想的指引下,助益于教育、社会与人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陈波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3):41-44,117
新世纪,新前景应新教育。值得借鉴的是了铁行知生活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类的生活世界,启发人的自觉性,独立思考与终生学习,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培养创造力,维护人类和平生活环境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紧紧相系,从而使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 程和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王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