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中的“同位”不等于“复指” ,“复指”也不等于“同位” ,只有既“同位”又“复指”的短语 ,才可称为“同位短语”或“复指短语”。在短语结构类型中应定名为“同位短语”。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早已取消复指成分,并对原复指成分进行了更新处理:一是列出复指短语,学界已有共识;二是提出不相连的复指,但如何进行结构分析,《提要》未加说明,新时期各种本的现代汉语也几乎没有涉及,有的仍然坚持“特殊成分”说。对此,该运用语言事实简要地进行了句法结构方面的归类分析,得出母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仍有重视分析“不相连的复指”这种句法结构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结合实例 ,探讨“总分式”复指短语的类型、特点、格式及其变换等 ,并分析常见的两种错例  相似文献   

4.
在有标记的复指短语中,指示代词"这"和"那"、助词"等"、数量词都能充当复指标记。决定复指标记隐现的是"指称接近原则",但语体、音节、语用等也是一定的影响因素。复指标记在短语中主要起连接、标明、转化和强调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文浩 《中国语文》2016,(4):405-414,510
光杆NP和一个NP可以表示类指,但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并非类指,而是表示类同的个体指。它的构式语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人称代词所指对象作为范畴典型成员的主观认定。该构式经常出现于反预期语境,即事实上人称代词所指对象往往是所在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客观现实与说话人主观认定的鲜明反差,便产生强烈的语力,这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语用功能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6.
同位短语是由两个或更多语素所组成的短语,构成短语的各语素同指一人或一个事物,因而它们所代表的是具有同一关系的不同概念。本文提出了区分同位短语与主谓、偏正等短语的两条标准。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判定同位短语要以句法语义为基础,以辞例和殷商历史文化为参照,且不忽视弹性原则。商代甲骨文典型同位短语的结构方式有“名 名、名 数、名 数名、数名 名、代 名、代 数名、名 代”。同位项表现了事理上的平行或总分关系,逻辑上的同一、属种或种属关系。有的同位项顺序不可以随意变换。  相似文献   

8.
语言大师Chomsky提出了UG规则,本文从英汉复指与移位存在着共性充分证明了此规则的正确性。英汉语都存在形式主、宾语的复指与移位现象,都有名词前置代词填补现象,疑问句式中也都有代词指称主要信息之现象,这种复指和移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理据。  相似文献   

9.
英山话的"它"除了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般用法外,还可以复指受事成分,在"V+它"、"P+V+它"、"把+P+V+它"、"让+P+V+它"等特定的句式中,"它"与受事成分之间的照应不受人称和数的限制,而且,用这个复指性的"它"的句子一般表示未然的情况,表示已然情况的句子则一定不能用这种"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谓复指表达式包括语法概念复指短语和复指成分两部分。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对其内涵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自然对其外延也缺少统一的界定。我们给定的涵义包括:第一、由两个或几个相连或不相连的语词(我们称之为复指项,在前的为复指前项,在后的为复指后项)构成;第二、复指项从不同的侧面指谓相同的对象;第三、相连的复指共同充当一个句子成分,不相连的复指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对“第三”的正确理解是,复指表达式只能在单句的层面上呈现,一旦进入了复句领域,那就不是复指表达式了。  相似文献   

11.
徐渭的文学创作与游幕生涯患息相关.在明代幕府制度下,文人的游幕带有维持生活的经济目的.但他们的经济条件并未由此根本改观.游幕为徐渭等布衣之士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军国大事和开阔视野的良机,还能藉此广交诗朋文友,进而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与内容.  相似文献   

12.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及其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作者通过分析翻译的交际特性,指出语用学的理论可以被采用作为研究翻译问题的工具,因为作为语言学分支的语用学本身就是在交际研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将其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相联系,作者提出了语用对等的话题.同时。也从语用对等角度探讨了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两个等效理论的基础上。对翻译中在实现语用等效的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种汉英词典以及某些外语类期刊对“地方志”的英译五花八门,但往往没有包括其真正的英文等词gazetteer。“中国翻译”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更是断言“地方志”不能英译成gazetter。根据gazetteer的含义以及它在汉学家著作中的广泛使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地方志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即为Gazetteer。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一个汉字“家”与它“对等”的英文单词“home”“family”“house”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汉英词汇不完全对等的特性,一一对应的词汇教学方法也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魏晋的社会特点介绍了当时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嵇康的性格特征,概述了其在《声无哀乐论》中所阐述的“声无哀乐”的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16.
对王维《使至塞上》诗意、诗旨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对诗中涉及的一些地域亦语焉不详或颠倒错 乱。本文将此诗放在唐开元后期吐蕃与唐关系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其价值,对所涉及的若干地域和出塞背景、路 线作出新考,对其诗旨和若干诗句也作出另解。  相似文献   

17.
赋序是了解赋家创作过程的重要材料。在大多数的赋序里,赋家们喜欢言及“感而作赋”的问题。有些赋序还对感物兴思的原理与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描述;感物兴思的发展有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撑。赋体体物以客观描写为主,对感物意识与理论的发展有着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全面梳理了甲骨“降”和“陟”的语义和用法,粗略显示了甲骨一对反义词的发展演变,并由此排除甲骨卜辞的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19.
陕西方言中的“知道”是普通话“知道”的变读,它与陕西方言中的“知不道”没有必然联系。陕西方言中所说的“知不道”本该记作“知不到”,它是由汉语中表示可能和结果的用动补结构类推而来的。本文以陕南洋县话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